复旦学子为投毒犯求情 人情法理如何守住公平正义?

09.05.2014  13:35

    今年2月,复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一审被判死刑。近日,一封复旦部分学子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交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在网上引起热议。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网民对学生的请求持有异议,也有少数对此表示理解。法律专家认为,尊重民意并不等于被民意绑架,任何时候司法审判应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

     复旦学子为投毒犯求“免死”引争议

    2013年3月31日,复旦学子林森浩在宿舍饮水机中投毒,导致室友黄洋中毒身亡。4月25日,林以涉嫌故意杀人罪被逮捕。2014年2月18日,被告人林森浩一审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月25日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提起上诉。

    在《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中,复旦部分学子提到,复旦师生对受害同学黄洋的死极为难过、悲痛和同情。林森浩其罪非常严重,后果也极为惨痛,林森浩及其父母应该倾其全力赔偿黄洋家庭,让全国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在上述前提下,复旦部分研究生、本科生恳请法院不要判林森浩死刑并立即执行。主要理由包括:首先,学生们认为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其次,林不是多次杀人、伤人的极为凶残的人,他肯帮助他人,曾参与抗震捐款并多次拒收病人红包等。

    作为同窗,从情理上,学生们希望给林森浩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但网民对复旦学子的这一举动,大都抱着批判的态度。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尽管林的错误,有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但这些都不是他杀人的借口。从人情上讲,确实为林感到惋惜,但法律和正义更重要。”网民“皓月莲花”说。

    “倘若一个上书就能左右司法审判,那法律的威严何在?死刑的威慑力又将被置于何地?”网民“ONEKIM”说。

     学生:表达真实意愿,并非干扰判决

    除了请求信,复旦部分学子还向法院提交了一封“声明书”。“我们并不想干扰法院的判决,只是希望我们的真实意愿能得以表达。”在请求信上签名的复旦学生小吴说。

    还有学生认为,复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的离开已经让大家非常难受,不希望再有人为此事丧命,也不希望自己只是冷漠的旁观者。

    “惩罚和原谅,哪个更高尚?如果经历过这次能让林森浩虔诚地认识到错误,心存感激并有所改变,他对社会还是一个有用的人才。法律给了我们维权的机会,也希望能有人性的出口。”另一名在请求信上签名的学生小颜(化名)说。

    据悉,上述请求信和声明书均已发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接收人为“院长及有关领导”。有关法律人士则指出,必须尊重法律的专业性和程序性。

    对于学生们的举动,复旦部分教师给予理解,但也同时表示,司法审判的独立和公正,不容任何力量动摇。校宣传部部长萧思健说,“写联名信表达诉求是学生作为公民的正当权利,但这个事情还是要通过司法来解决,由法院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石磊说,部分同学表达同情,无论如何都是善的表现,就如同其他学生主张死刑一样,也是善的表现。法理和人情,在交集空间里,法可容情;在没有交集空间时,则法不容情。

     律师:尊重民意不等于被民意绑架

    对于复旦部分学子上书请求的举动,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的父亲表示并不认可也不能接受。“我认为一审的判决是正确的,二审应该维持原判,应该根据法律来进行判决。

    而被告人林森浩的父亲则表示,尽管对学生的请愿行为并不清楚,但还是十分感激。“一审的判决太重了,我不懂法律,和儿子也不能当面说上话,现在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做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网民就此事提出质疑:复旦部分学子的请求信于3月份递交,为何要选择现在这个时机公布?又是谁将这份请求信公布了出来?“是否有人刻意利用学生的善意在‘炒作’或企图影响审判?”网民“张弛”说。

    复旦管理学院学生小施告诉记者,林森浩的辩护律师曾出现在自己的课堂上。“他的讲话基本上和联名信上的内容差不多,主要是觉得林家应当竭尽全力赔偿黄洋一家,但是不希望复旦再失去一个学生。那个律师还请了一些林森浩的同学过来,但那个签名是完全自愿的。

    上海市律师协会刑事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林东品认为,复旦学子上书请求信作为单纯的民意表达行为是允许的,因为在定罪量刑中,有社会危害这一标准,可能要考虑到社会公众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审判机关会适当给予参考。

    但是尊重民意不等于被民意所绑架,法官还是会做出独立判断。林东品说,法院应坚持法律公平正义的底线,进行独立审判。(记者俞菀 黄安琪 闫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