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爸爸3年坚持为儿写下500多篇日记感动网友
“迪爸”王耕乐和儿子王皓迪。
最近火爆荧屏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让很多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思。是放养还是步步紧跟?对孩子的教育到底要怎样才合适,才适度,是很多已为人父母的人关心的问题。南京有一位老爸,他从儿子读一年级后,便经常根据与孩子的交流反思并发帖,记录下孩子的成长历程。这一记录便是近三年,现在已有500多篇了。周围的人对这种坚持很感动。扬子晚报记者昨天采访了相关的教育专家,专家表示,亲子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所必须的,但要谨防过度关注,否则孩子会有无形的压力,反而不利于自由成长。实习生 卢蒙
扬子晚报记者 李冲
3年写下500多篇
45岁教师老爸用文字记录儿子成长点滴
南京有一位家长,每周都会写几篇文章记录孩子成长,在家长群中引起很多人赞扬。这位家长名叫“迪爸”,在西祠胡同的江苏中小学生家长网络大联盟上,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他在网上写了关于孩子成长的文章,有些是与儿子的对话实录,关注到孩子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儿子讲的班级趣事;还有一些是迪爸带阿迪参加课外活动的记录,再有便是迪爸针对儿子的行为,对生活的反思和随笔。一段时间内,阿迪做了什么,有哪些成长,这些都被老爸记在网络日记里,从2011年到现在,已经写了500多篇了。
这系列的孩子成长日记,引来很多家长关注。大家会在帖子之下,交流育儿经,交流对某一件具体事情的看法。很多网友表示,很赞赏阿迪爸爸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竟然能持续这么久,每周都动笔写下一些东西。当然也有人表示,这样的关注,是否太密切了,对孩子的关注是否属于过度呢?
扬子晚报记者昨天见到了45岁的“迪爸”,他叫王耕乐,是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的语文老师,儿子王皓迪现在在拉萨路小学读三年级。迪爸对记者说,在西祠和空间中的文章,是从阿迪读一年级开始偶然写起的。“刚入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班级校讯通的空间里是可以写文章的,当时我以为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必须要写,没想到放到网上后,获得了意外的关注,大家都期待着我更新,于是便逐渐坚持下来了。”迪爸表示,现在已经有500多篇了,虽然不是每天都写,但是基本能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了。
从儿子出生就记日记
因家里被盗丢失,后来才发布上网做备份
迪爸很喜欢跟孩子聊天,注重与孩子的交流。他对记者说,为孩子记日记是从他出生开始的。以前记录在电脑上,不幸的是,家中被盗,电脑连同里面的文章都被偷走,所以后来想在网上存个备份,才发布到网上去的,没想到竟引起大家关注了。
那么,这些日记都记录些什么呢?迪爸对记者说,主要是记录孩子每一步的成长,并记录下孩子充满灵动的话语,用客观的方式为他留下成长的足迹。阿迪从幼儿园爱好并开始练书法,现在已经是业余九级的水平了,在参加省书法比赛的时候,得过两次银奖。迪爸的帖子中有很多这类的文章,关注孩子的举动。迪爸也会将对阿迪的教育记录下来,从而也感受到孩子眼中的世界。“阿迪第二次获书法银奖时,我跟他讲到了成语‘众星捧月’。对他说,金奖呢,就像是月亮,其他的都是星星,你喜欢做星星还是月亮?没想到他的回答令人意外,他说,要做那颗最亮最亮的星星。”
阿迪在学校经历的事情,也被迪爸写进日记中。并对他与别人相处时的表现做评点,并顺势进行分析和教育。日记中还有阿迪“灵光乍现”的句子。比如他开心的时候会说:“今天很兴奋,快乐得就像可口可乐汽水,往上冒着气泡。”
迪爸说,这些都是孩子开放而跳跃的思维,需要记录并保护起来。
记录成长也反思生活
每周仍坚持记三篇笔记,没想过是否关注过度
为孩子记录成长足迹,是迪爸的初衷。但现在这些日记又有了新用途。迪爸王耕乐是语文老师,他对记者说,儿子马上将面临写作文的环节,很多孩子还不知道怎样把生活中的事情转化为文字,这些日记便是生活中真实的素材、是儿子写作的示范。
“我也教育我的学生,写作文时要‘把小事写细,把大事写深’,坚持一事一景一议。有时候也会将这些潜移默化地告诉儿子,现在他也开始关注帖子,有时候也会自己动手写,然后由我来进行指导。”王耕乐对记者说。
在给孩子记录生活的过程中,事实上,家长也有很多思考。王耕乐对记者说,孩子的想法与大人不同,有一次儿子与自己聊天说到新来的语文老师还没有表扬过学生,这让阿迪很高兴。“老师不表扬谁,说明我们大家表现都很好,以前老师表扬某个人,其余的同学们会觉得,其实表扬的那些自己也能做到啊,如果也做得一样好却没有被表扬,就会失落。”王耕乐说,以前自己也常会表扬其他学生,甚至会“借表扬之名,行批评之实”,激励其他人。现在才想到,原来这并非是所有孩子都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
现在,迪爸王耕乐依然在为孩子做着成长笔记,每周三篇左右。“最初儿子不愿意聊,现在很主动,表示这个可以写,那个不要写。然后也比较关注自己的形象了。”王耕乐说,倒还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为是否会有过度关注的嫌疑。“没想过那么多。”
专家观点
对孩子过度关注
会妨碍孩子自由成长
在孩子年幼时,成长中的很多事情都很有趣,于是家长便想替孩子记录下来,想着等孩子长大后当礼物送给他,告诉他,这是他“已经遗忘”的小时候。现在,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多,也令人羡慕或者赞叹:父爱母爱真伟大,能一直那么坚持。总体而言,大家对孩子倾注了很多的关心和注意力。
迪爸为孩子记录成长笔记,不是孤本。而亲子教育到底要怎样才适度,这也是很多家长面对的问题。昨天,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南京市原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潘春雷校长。潘校长表示,长大后,孩子不大能记忆起年少时的事情,这些已经忘记的东西,即使以后以笔记的方式出现,那么,也像是在看别人的故事。
“家长为孩子记录生活,很大程度上,会加入自己的观念,掺杂了成人世界的解读,而无形中就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样的结果是,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控制的压力。而且说实话,对孩子而言,被解读后的日记并没有父母所想象的那么珍贵。”潘春雷表示,关注孩子的成长是父母要重视的问题,但如果对孩子进行密切的关注,对孩子成长产生无形的压力。“孩子一旦发现自己在家长的时刻监控之下,就不利于孩子正常自由的发展。”潘春雷说,正常的关注与教育应该是,给予充足的阳光和土壤,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自由成长。
那么,怎样才是适度的亲子教育呢?潘校长告诉记者,亲子教育不一定体现在记录日记上,而更多的应该是让孩子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感受到家庭、亲情的温暖。“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带孩子出去晒太阳,即使什么都不说教,也是一种亲子的教育活动,一家三口一起吃饭,这种家庭氛围也会让孩子形成家庭的责任感。教育孩子是个大学问,适度关注最好,过度关注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等以后孩子离开家庭去生活时,家长会更加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