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大人物】刘满凤:奋斗的人生最幸福

08.03.2018  13:42

 

【人物简介】刘满凤,女,汉族,江西吉安人,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江西省政府津贴获得者,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模范教师,江西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立业标兵”,江西财经大学首届“教学十佳”。主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协同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创新、环境经济管理与知识管理等研究。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科研管理》、《管理评论》、《经济地理》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5部,教材4部,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一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科研成果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什么是幸福?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人说,有爱就有幸福,有人说,有钱就有幸福,有人说,有汽车、别墅才叫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论述自然、质朴、接地气,既阐明了一个经久不变的道理,又道出了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唯有不懈奋斗,才能铸就精彩幸福的人生。江西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满凤教授的事迹也充分证明,奋斗的人生最幸福。

奋斗的人生   信念是方向

  刘满凤教授从二十多年前走上江财讲台的那一刻起,就立下了一辈子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做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志向。心中有方向,行动有力量。她把自己的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起责任和使命,让人生在矢志奋斗中绽放最美的光芒。正是这样的初心和使命,使她在诱惑中坚守正确的价值选择,在困难中坚定信仰追求,始终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直以来,她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尚的品德率先垂范,真情关爱学生,把学生的成长成才视为自身最大的责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在时代的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奋斗方向,始终专注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到教学优秀、学术卓越。

  无论是在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中,刘满凤教授都能将对学生的关注从课堂内进一步扩展到课堂外,从学业上进一步深入到生活中,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在他们的心中播撒下爱和希望的种子。刘满凤教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从各方面培养学生成长。比如有的研究生讨论时不爱发言,刘教授就给他们讲一些典型领导人的故事,领导人之所以能成为领导人,不仅要自己干得好,还要能影响别人和自己一起干,这样才能干出大的事业来,以此教育学生既要善于思考,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每到学生毕业时刘教授总是叮嘱学生到工作岗位不能太挑,多做事才能锻炼能力,要能吃得起亏,常言说得好“吃亏是福”,人只会一时吃亏,不会一辈子吃亏。

  刘教授深知,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个有理想信念的老师,才能教出有理想信念的学生。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教师更要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和高尚的节操,以“传道”为第一责任和使命,为学生点燃更灿烂的梦想,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更多正能量。在待遇不高,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她无怨无悔,安心稳定地埋头工作,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为了让课堂更为丰富和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50分钟的价值,她总是精心地制作课件,尽管做课件没有任何报酬,但多年来她还是一如既往地,认认真真地做着。

  她是我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早的组织者和指导老师,在举办初期,万事开头难。她一方面顶着烈日给学生培训,另一方面冒着酷暑带领指导老师穿梭于江西省的高校中学习取经,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江财学生特点的数学建模竞赛之路。她不仅从技能上对学生进行培训,培养学生统筹安排工作任务与时间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与创新能力、计算机使用与写作能力、文献检索与文献阅读的能力;也从思想道德素质上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敢想敢干的精神、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敢于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勇气、敢于否定自己与战胜自己的勇气。特别是在比赛的三天中,由于比赛题的难度和工作量大,她总是陪着学生熬过最紧张的时段,那时她的孩子还小只有3-5岁,她甚至带着孩子陪着队员们鏖战通宵。有时队员们睡了,她还在为他们整理思路,构思新的方法和点子,或是整理论文等。这一指导就是十年,在这十年中,她指导的建模队获国家奖、省级奖不计其数,她也被省教育厅授予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十年突出贡献奖”,我校的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曾一度排到全国各高校第16位,她和她的指导老师团队把我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打造成了一张学生竞赛的亮丽名片。

奋斗的人生    磨砺是常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道出了科学研究的真谛,揭示了科学研究的规律。在科学研究中,不忘初心,就是坚持求真务实的信念,坚持自己的专业学科方向,长期不懈,孜孜以求,才能寻得真经,守来花开结果。奋斗充满艰辛,奋斗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刘教授正确对待一时的得失成败,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难题面前不绕弯,成功面前不懈怠。淡泊名利,潜心治学,不停地钻研所热爱的科学事业,以追求卓越的学术成果为目标,不为名利所动,不向虚荣折腰,耐住寂寞做踏实的学问,严谨仔细出真正的成果。20多年来,她潜心钻研自己的学科领域,几乎每天挑灯夜战到午夜12点以后,阅读文献,撰写和修改论文,撰写课题报告和调研报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入学的硕士学生,从未涉及过学术领域,对学术研究一片茫然,她的第一堂讨论课就是告诉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硕士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博士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的异同,本科阶段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系统学习;硕士阶段注重学习探索发现研究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博士阶段注重发现问题、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对解决的方案进行评估。她告诫学生:奋斗需要付出,努力付出才能有丰硕的收获,耽于享乐向来就是奋斗的大敌。奋斗有赖积累,时间是人生价值的检验师,奋斗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思考,时刻保持海绵吸水般的学习精神,抓住一切时机加强学习,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积小成为大成。现在,她带的学生中有两位已经成功申请到国家项目,有多人拿到国家奖学金。科学研究尤如浩瀚的宇宙,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空间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要不停耕耘,总有等来花开灿烂的一刻。

  刘教授的体会是科研创新不是什么虚幻的突发奇想,而是建立在扎实学术功底和深入理论研究基础上的突破常规的理性思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事科研应该做到厚积薄发。要想出精品、写大作,平时就必须发愤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懈地钻研,不停地耕作。

            科学研究,还要勇于面对失败,面对投入暂时没有回报的风险。我们经常在基金项目申报中吐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们许多人的论文曾经被退稿;申请国家基金项目曾经多次被拒。但是,成功有成功的经验,失败有失败的教训,许多科学发现都是在100次试验中,前面99次失败了,但是最后一次成功了,就是重大的科学发现。所以,如果你坚信你的研究是正确的方向,那么一定要坚持下去,当下的选择也许很难,但一旦突破就会有重要且长久的影响。正是有着这样的坚持和韧劲,刘教授与她的团队成员多年来耕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磨砺,积累成果,出版4部专著,获得国家基金项目8项,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2项,省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系列研究报告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获得二等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2016年,她带领团队成员,聚焦思想,攻关克难,终于一举拿下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与经济区研究》。来不及举杯相庆,甚至来不及洗去征尘,围绕国家重大招标项目研究,她又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全国各地进行调研,华为、美的、江铜等世界500强企业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

            奋斗的人生    务实是底色

  刘教授说,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江西的经济发展,在进入新的时代,也将遇到许多新的问题,那我们就要针对江西在新时期的新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为江西如何转换增长动力,提速换档提供我们的智慧和方案。

  我们要“善战于势”,对发展趋势和建设规律有清醒预见与把握。虽然我们不是战略家,却要有战略家的眼光;虽然我们不是思想家,却要有思想家的谋略,为政府出谋划策,为地方企业献计献策。善以战略家的宏阔视野和系统思维参透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来自于高层的科学规划,善从整体和全局性上分析问题实质,从务实角度找准对策;善以战略家的眼光和见识认清“四个全面”开启的中国发展历史新方位,自觉对焦决策任务,加强政策追踪,为党政决策提供精准服务。我们的研究决策咨询报告,要依据国家的战略需求,肩负起经世致用、资政建言和出谋划策的使命。

  言必行,行必果,刘教授带领她的团队成员聚焦于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深入企业调研获取第一手材料,几年来走遍了我省的11个地市的100多家企业,如江西铜业集团、江西钨业集团、江铃集团、泰豪集团等;为了使文章变文件,对策变政策,她带领团队成员经常走访工信委、统计局、发改委等省直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和研讨,听取这些部门领导关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为了打造服务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效应,她和她的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库,创办《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内部刊物,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承担战略性新性产业系列重大课题《江西战略性新产业发展监测预警与政策模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问题协同创新研究——以新材料产业为例》、《支持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等研究任务,撰写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研究报告共计100余篇,报告获得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批示共计41次。她和团队成员撰写的《把脉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短板、抓手》在江西日报全文刊登,她撰写的《提速江西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获得鹿心社书记的批示,《深圳产业发展对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对江西制造业发展的启示》获得姚增科副书记、谢茹副省长等省领导的批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重实际、出实招、求实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也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就是她和她的团队成员科学研究的真实写照。(图文/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