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如何帮助政府实现“精准治理”

25.10.2015  17:06

   在前不久公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大数据发展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紧紧相连,受到各方关注。大数据将如何助力政府治理,以改善百姓民生、社会服务?

   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亮点

  在《纲要》中,大数据被明确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这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在中国推动大数据发展的图景中,未来5至10年中国要依托大数据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为此,顶层规划提出的首要议题是“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同时认为,“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以此作为首要任务。

  大数据缘何受到如此重视?业内专家曾以“大、智、移、云”形容当前国内快速进入的技术变革期。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云计算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大数据这一几乎横跨所有社会经济领域的技术变革,无疑会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改变。

  大数据如何支撑政府服务能力提升?走在互联网技术创新前沿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正立足既有资源再创新,推动政务服务便利化。如腾讯与广东省政府达成基于大数据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腾讯支持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和政务云平台建设,在广东各地市全面部署微信“城市服务”网络,为交通、公安、民政、住房城乡建设等政府部门提供业务整合、在线办理云平台、大数据支撑等服务。

  这仅仅是大数据支撑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第一步,更多的对政策走向、决策支撑、精准治理和多方协作的大数据创新仍需持续发力。

   大数据撬动社会治理、市场监管创新

  “当数据的价值被发现之后,可以提升国家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形态。”龙信数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钰说。

  商事制度改革正在为经济社会带来活力。然而,政府管理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注册企业数量的增长,民营企业生存状态、活跃度、就业拉动、税收贡献度等情况也应受到关注。

  为此,龙信数据与相关部门联合,将企业注册等关键数据分析处理。相关方与龙信组成“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分析”课题组,汇总政府数据,加之数据挖掘、电话抽样、焦点组访谈等多种方法结合,取得一般量化统计难以完成的数据结论——国内商事制度改革不仅让市场主体数量增加,更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社会总成本持续下降等等,其中仅人员成本就下降近40%。

  “大数据应用也将社会治理、市场监管转变为实时监测。”李钰举例,工商部门治理“非法集资”一直是高成本任务。一方面,违法企业以各种名目遮掩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注册企业数目快速攀升,数量巨大。大数据破解了这一难题。

  “我们汇总分析大量数据,通过指标计算比对、模型筛选,可以在数以百万的企业中让‘高度疑似’的企业呈现。我们最后筛选出1000多户企业,供政府部门进一步检查。”李钰说,这个复杂过程在以往难以想象。

  大数据不仅为政府部门的治理节约时间、人力成本,也更新了治理思路和模式。“以前很多违法行为的治理可以说是事后去追究,现在一些监测治理可以让很多行为提前发现、及早治理。”李钰说。

   开放、标准、产业、安全:大数据发展关键词

  目前,推动政府运用大数据创新支撑治理能力提升,包括数据资源开放、人才培养、数据立法、接口标准、安全机制等问题仍然有待突破。

  实际上,《纲要》已明确提出弥补这些“短板”,即“三项主要任务”:首先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同时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还要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开放、标准、产业、安全成为关键词。

  多位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首要工作是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加速开放共享。

  事实上,此前包括北京等地的政府部门数据陆续开放共享,为数据创新迎来利好。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打造“首都科技大数据平台”,整合长期分散于各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部门的科技数据资源,并逐步向社会数据需求方开放,提升科技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

  “北京每年有大量的医疗科研、临床数据、交通运转数据、金融行业数据产生,科研院所也有不少技术成果、技术交易数据、新技术新产品等数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闫傲霜说,然而,这些政府科技数据资源大多存于不同平台,分割严重,大多处于沉睡状态,缺乏整合开发。

  “有些政府部门把数据资源守得紧紧的,舍不得共享。共享机制不顺畅将制约产业发展、数据应用、服务国家战略等。”李钰说,国家需要进一步让政府部门数据开放,让产业与政府数据充分融合。

  产业离不了人才,人才是大数据发展的重要支撑。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表示,数据科学人才培养成为亟须加强的方面。“大数据能否做成,关键在能不能聚焦人才培养。”

  然而,高校和产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大数据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孙伟认为,传统IT教育很难将前沿技术和课堂传授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出的人才难以与产业接轨。人才培养应更加面向市场需求、技术前沿。

  与此同时,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理念、标准、安全等也应当得到重视。李钰等产业界人士说,当前国内要实现“数数相连”,相关部门仍需要推动标准制定,将数据产业与数据资源有效打通。

  法制的跟进也需要得到重视。当前,国内关于政府信息数据的加工、应用、推广等仍处于相对松散、自发状态。业内人士建议,国家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大数据的发展,特别需要以法律法规划定大数据开发利用的边界。(半月谈记者 李峥巍)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