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相随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重症患者获得新生
在妻子苏蕊的搀扶下,王飞走出细胞采集室,夫妻俩相视而笑。这一天,他们盼了9年;这一刻,他们比什么都高兴。
2月28日下午1时许,河南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历经近5个小时,医护人员成功从王飞体内提取19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经过检验、密封、贮存等程序后,承载着生命的希望,于当天下午搭乘飞机被送往杭州患者所在的医院。当晚7时许,“生命种子”被成功移植到一名陌生患者体内。
2005年6月,妻子苏蕊的一句话同时触动了王飞,新婚不久的夫妻俩共同加入到中华骨髓库,成为我市首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采集成功
夫妻俩相视而笑
2月28日,郑州下起了蒙蒙细雨。凌晨3点多,记者乘火车赶赴郑州,见证王飞的捐献过程。下午1时许,王飞在妻子苏蕊的搀扶下走出细胞采集室,二人相视而笑。
从上午8点20分,连续进行了近5个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王飞显得有些疲惫。但这难以抑制他激动的心情。
“终于完成了!”几乎同时,夫妻俩说出了同样的话。
“你俩不光长得有夫妻相,更是心有灵犀啊!”见此情景,负责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的护士杜婷婷笑了。
“你可说对了,他们两口子可是一块儿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啊!”守在一旁的商丘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孔明辉搭起腔来。
“看到他们两个人,我这会儿心情真好,在医院很少这么心情舒畅,因为这回面对的是善人,不是病人。”杜婷婷说。
王飞说,从加入中华骨髓库,到配型成功,再到一周前赶往郑州接受捐献前的动员剂注射,他与妻子苏蕊一直期盼着能尽早捐出“生命种子”,因为杭州的那名32岁女患者病情危重。
护士杜婷婷说,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大多在骨髓内,注射动员剂,就是为了动员造血系统多生产点造血干细胞到外周血中来,以利于采集。
上午8点20分,一切工作准备就绪。王飞的两个胳膊上分别被扎上了进液管和回输管,同时往体内输入着营养钙。血液细胞分离机开始工作,将王飞流入机器内的血液仔细过滤,把宝贵的造血干细胞悬液保存在收集袋内。
而在扎针时,第一针没扎好,显然,王飞与苏蕊都有些紧张。不过,王飞还是努力让自己平静,笑着回答护士的问话:“没事儿,不紧张!”
其实王飞早前就知道,采集造血干细胞时,捐献者全身的血液都要经过分离机过滤一遍。这听起来挺吓人的,其实对捐献者的身体并没有任何危害。
捐献过程中,苏蕊一直守在王飞床头,二人有说有笑,把眼前的护士姑娘都给感动了。
医院结缘,三老师爱心汇聚
采集造血干细胞过程中,梁园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和商丘市第七中学校长夏朝谦等人也一直守在王飞身边。他们是前一天赶到郑州的。
“王飞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对待。听说我们要过来,不少学生也都打电话说要跟来看王老师。”夏朝谦说。
上午10点多,河南省红十字会副会长何传军专程赶往医院看望,为王飞献上了鲜花和由省红十字会及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颁发的荣誉证书。
“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过程很简单,跟采集血小板差不多,但是前期配型的概率非常低。”河南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资料库负责人张书环说,治疗血液病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较少,而人类白细胞抗原的相合率是万分之一乃至数百万分之一。
河南省红十字会副会长何传军说,王飞是我国第4010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我省是第407名。近期,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较为集中,一周内的4名捐献者中,3人从事教育职业,而且凑巧扎堆一起捐献,这在我省尚属首次。
谈起另外两名老师,王飞有着满肚子的话。
“那俩老师,一个是荥阳三中的生物老师王磊,一个是信阳市浉河区双井乡中心学校的姚强。我们三个原本素不相识,但我们都是志愿者,而且同一个阶段来到这里捐献,真是缘分!”王飞说,王磊与姚强完成捐献后离开了郑州,但短短几天,三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相互给予力量、支持,跟亲兄弟一样。
心愿成真,夫妻俩等了9年
“妈,刚刚(造血干细胞)采集完了,我还好,给俺爸说一声,您不要担心!”
捐献完成后,王飞顾不上疲劳,赶紧给家人打了电话。随后,苏蕊也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了她的父母。
“捐了就好,捐了就好,俺孩儿又做了一件好事儿……记住,可得照顾好身子。”电话那头,苏蕊的母亲显得很激动。
到这里,王飞说还要感谢双方父母。事情还要回到9年前……
2005年6月,中华骨髓库扩容,在商丘成立分站。结婚不久的苏蕊知道后就给王飞说:“咱加入骨髓库吧。”王飞一听当即拍板。夫妻俩成为我市第一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苏蕊回忆说:“俺妈是医院护士,我也多少了解些医疗知识。我上大学的时候就献过几次血,感觉(身子)也没事,捐献干细胞能救人一命,这种好事更得去做。”
但是,二人的志愿者身份一直都是个小秘密,直到去年。
“那时候我正在上班,他(王飞)给我打电话,说配型成功了,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开玩笑。”苏蕊说,她原本以为王飞会有所顾虑,没想到二人想到一块去了。
“既然配上了就去捐,等到这一天也不容易,咱当时加入就是为了救人。”苏蕊说,直到进行过高分辨检测后,他们才将这一消息告诉给双方父母。
“一开始,双方的父亲都同意,就是两个妈妈有些顾虑,俺妈又专门到医院去问医生,听说对身体没危害,这才放下心来。”
夫妻俩临行前,父母还特别嘱咐,一定要保重身体,要尽最大努力完成捐献。
对王飞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感人事迹,河南省红十字会副会长何传军说:“要有强烈的爱心、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形成一次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没有知识的人不敢捐,没有健康的人不能捐,没有境界的人不愿捐。从王飞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商丘好人’的大爱。”
王飞则说:“这给了我一次挽救别人生命的机会,不是每一位志愿者都能拥有这样的机会,为别人点燃了一盏希望的灯,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所以,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我只希望患者早日康复,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爱心志愿者行列中来,我回去会跟学生们分享这次捐献的感受,也让爱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夫妻名片
王飞:梁园区人,35岁,回族,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2000年12月被分配到商丘市七中工作,担任班主任,先后获得商丘市优秀班主任、梁园区文明班主任、梁园区优秀团干部、梁园区文明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为商丘市七中七年级6班班主任、语文老师。
苏蕊:梁园区人,回族,商丘联通公司员工。从2000年起,她已义务献血10多次,总量达到2000多毫升。(京九晚报)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