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的“怕”和“盼”

25.12.2014  13:18

    新华网石家庄12月2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齐雷杰)“现在我们不怕死,就怕活着、怕生病、怕老无所依,死了都没人知道。”“我们最怕过节,最怕听见鞭炮声。别人家过年儿孙满堂,有说有笑,我们家冷冷清清,大白天都拉着窗帘,晚上也不开灯,像一场噩梦。”“孩子没了,整个家就算毁了,除了买吃喝,几乎再不出家门了。

    记者走访河北发现,一些失独老人随着步入晚年,面临多重困境,不少人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如何才能让这些老人“失独”不孤?一些社会工作者和失独老人表示,希望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发动社会各方力量,一起来解决这一特殊群体“老无所依”问题。

    失独老人的孤苦困境

    据有关部门统计,河北目前失独父母超过1.8万名,其中石家庄市有1700多名。在整个中国,失独家庭已超过100万个,并以每年数万的速度增加。“孤苦困顿”“孤立无援”,成为部分失独老人的生活感受。

    石家庄市失独母亲王丽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在家摔倒爬起不来,一整天都没喝上一口水,也没法打电话求助,只能一个人默默掉眼泪。“将来生病了谁来管?能不能有尊严地死去?死了会不会在家里放臭了?将来谁来烧纸祭扫?”这些问题,像魔咒一般萦绕在不少失独老人的心头。

    多位失独老人表示,孩子患白血病、癌症、尿毒症等疾病去世,家里倾家荡产筹资治病,花费动辄数十万元,最终却人财两空,甚至欠下巨额债务。失去子女后,不少人心灰意冷,丧失工作热情和能力,仅靠扶助金勉强度日。精神重创之下,不少老人各种疾病缠身,高血压、心脏病、瘫痪、癌症、抑郁症……医药费成为家庭的又一沉重负担。

    因没有子女,失独老人在生活中诸多事情都面临困境:进养老院、上手术台,没有儿女签字负责;办理信用卡、贷款,因无人担保而遭到拒绝。“有时候生病,120急救车来了都没人帮忙往楼下抬。到医院看病,没有子女排队挂号拿药,没人陪床。”失独老人王建国说。

    与社会隔绝成常态 “精神黑洞”问题凸显

    “孩子没了,整个家就算毁了,活着还有什么劲?除了买吃喝,几乎再不出家门。”“不敢跟人说孩子没了,只说出国留学了。”“失去父母的孩子可以长大,但失去孩子的父母怎么都迈不过这道坎。”多位失独老人如此描述自己的心境。

    “失独”对父母精神上的打击往往是毁灭性的,一些人认为,孩子离世跟自己有莫大关系,长年不能原谅自己。一些老人还认为自己不详、晦气、被别人歧视,承受着自我和社会的双重精神重压。不少人长期难以走出心灵阴影,精神状态严重恶化,甚至停止与社会交往。一些人过度悲痛,往往选择自杀甚至多次自杀来“一了百了”。

    在生活中,不少失独老人特别抵触别人问起孩子,见到别人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也总会触景伤情。他们害怕跟人聊天,尤其害怕聊起子女。

    石家庄市一家社工服务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她在走访200多个失独家庭后发现,孩子去世后,一些老人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酗酒、烟瘾、药物依赖、自杀、吵架等问题频发,加上疾病缠身或离异,不少家庭都面临着“二次破碎”问题。近三分之一失独家庭只剩下一个人,日子更加艰难。

    社工帮扶投石问路 化解难题需多方给力

    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心灵阴影,回归正常生活,成为摆在国家和社会面前的一大难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助措施。

    今年5月底,河北省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别扶助金分别从原来每人每月80元、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270元、340元,并着手构建经济补贴、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应急帮扶、亲情关爱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关怀扶助体系。

    随着扶助措施实施,部分贫困失独老人的生活困难有望缓解。但除了物质上困难,“失独老人”最主要的痛苦来自于精神。为了缓解失独老人的心灵之痛,河北今年探索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失独老人提供心理疏导、健康照料、开展集体活动、组织互助照料等服务,鼓励他们逐步摆脱失独带来浓重阴影,对生活重拾信心和希望,逐步回归社会。

    一些失独老人和社工人员也建议,帮扶失独还需要全社会合力。一方面,国家既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细化针对“失独”群体的优惠政策,例如免费乘车、看病优惠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同时,还可以探索建立面向“失独”群体的服务机构或帮扶机制,平时定期联络,一有突发状况时及时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