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县156家书屋成农民“文化粮仓”
“社区办农家书屋真好,既便利了我们中老年人看书,又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家住奉新县宫保地社区的老李刚在老年活动中心舒展了筋骨,又来到社区农家书屋,挑上一本《老年人营养与保健》仔细读了起来。1月26日,记者走访奉新县多个农家书屋,解读“奉新模式”背后的经验做法。(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奉新县宫保地社区农家书屋吸引了不少学生来看书
打麻将的少了 看书的人多了
宫保地社区农家书屋是奉新县最早的一批农家书屋,建于2008年。谈起书屋的创办,社区居委会主任冷小毛禁不住喜上眉梢。
冷小毛说,自从农家书屋建成后,很多老年人锻炼完,就会来书屋借书读书,打麻将的人明显减少了,学生玩电脑游戏的也少了。
宫保地社区农家书屋有13000多册图书,20余种报纸杂志。书柜里,图书种类较多,可以满足男女老少的不同阅读需求。
初中二年级学生胡龙告诉记者,平时每个周末都会来书屋看书,他喜欢的儿童故事和动画书都有。而68岁的社区居民老李正在阅读一本《老年人营养与保健》。
记者看到,书柜上还放着一本留言册,记录了一些读者的留言和建议。冷小毛说,社区工作人员会根据这些意见去采购书籍。
学习书本知识 种植苗木致富
奉新县罗市镇港下村于2011年初建起的农家书屋,受到广大村民的喜爱。短短几年来,村民们运用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建起了40多个沼气池,种植中药材300多亩、果树400多亩、蔬菜200多亩。
农家书屋现有各类书籍3000余册,每周开放两次,村民们只需在借书单上签上自己的姓名和借书日期之后就可以免费借阅书籍。
港下村干部告诉记者,该村有苗木种植的传统,面积达2600多亩,运用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科学种植苗木,全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超万元。
农家书屋成农民“加油站”
在奉新县,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改变命运,一靠养猪,二靠读书”。以前,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如今,被誉为农民文化素质的“加油站”、农村脱贫致富的“信息屋”的农家书屋,已经在奉新县农村遍地生根。
奉新县文化局副局长陈昌宝告诉记者,奉新县已建成农家书屋156家,基本覆盖全县行政村。
记者了解到,我省目前已建成达到全国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17391家,配备图书2600万册、报刊35万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73万张,比国家规定提前3年实现了“村村有、全覆盖”的目标。
文/图 记者陈文秀 实习生颜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