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胡瑞:索契该如何面对一个新媒体冬奥会

12.02.2014  13:45

这是第一个真正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冬奥会,亮点与吐槽并行。

本届冬奥会在开幕式未成为世界焦点之前,新媒体中的吐槽已经把此次冬奥会的舆论推向了对立面。仅新浪微博涉及"冬奥会"中"吐槽"话题的搜索量达56万条,大有超开幕式的势头,其中摘自外电的新闻《外国记者吐槽索契冬奥会服务设施奇葩》等新闻稿常驻各门户网站体育花边头条,开幕式当晚"五环变四环"亦成为舆论关注度最高话题。可见来自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已经先行一步提前塑造冬奥会的传播环境。

俄罗斯索契冬奥会面对一个与往届都不同的新闻传播环境,在网络上被誉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如何细腻地处理好新媒体关系也将会是此次冬奥会带给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考验。

数据来源:以人民在线舆情数据库为数据支撑平台,划分冬奥会开幕式前三个月为"筹备期",前一个月为"预热期",开幕式当天为"开幕式",数据平台对当日新闻、互动数据进行日均数据量抽样对比(单位:千)

解读数据,对比三界冬奥会可以明显看到:在方便研究的而划设的"筹备期""预热期"和"开幕式"中,2006年都灵冬奥会相比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数据呈现明显减少趋势,但两者对比2014年索契冬奥会可见除数据差距外,在数据曲线的平滑性、上扬角度上存在明显的平缓趋势。2014年索契冬奥会在数据曲线中明显看到在赛事的"预热期"已经产生了较多的新闻量,而这个新闻量的组成中大量的数据组成为互动媒体。对于2006年的博客成熟与2010年sns社区的盛行,2014年索契冬奥会所面对的新媒体环境中twitter、facebook等自媒体将会更多担负信息传递者角色,有效补充赛事新闻的空白。

赛事新闻要和新媒体花边"一决高下"。在新媒体的观察中可以看到赛事筹备到预热的这段时间中,记者的见闻把握了大量的话语权,赛事组委会的正式对外新闻稿件则变得无足轻重,社交媒体中充满了记者的各种"吐槽",从"马桶"到"WIFI"无所不包,实际上这也正反映了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小见大观察事物,细枝末节评价事实,索契冬奥会的各种成功光环可能还未散发光辉就会被新媒体细节曝光所掩盖。在针对新媒体的大方向上,索契冬奥会组织者要以记者群体为主打,服务细节化,把赛事新闻拉回到主线。

"索契难题"启迪中国智慧。举办大型赛事所需要的筹备工作千头万绪,笔者曾经参与了深圳大运会的前期筹备和预演,深感作为一个舆情工作者在大型赛事和赛会中的重要性,今日俄罗斯所面对的难题在未来国内举办大型赛事的时候也同样会遇到。相对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传播面散、传播速度快、传播话题锐"的特点,大型赛事的新闻处置经验都显得略有不足,针对新媒体传播的日益兴盛,推荐改进目前大型赛事的新闻发布制度做出两点创新:

推动新媒体的"镜头感"。相对于赛事硬性区分"注册记者"和"非注册记者",新媒体环境下的赛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各国记者聚会的大PARTY。在新媒体领域中,记者所需要参加赛事的"镜头感"远胜过对严谨新闻通稿的渴求,这就需要在新闻发布机制上增加灵活性,建设"大新闻中心"提供完善的素材和采访机会。

赛会需要"互联网思维"。深圳大运会期间筹办的大运会官方微博以及SNS社区推广则是在国内办大型赛事的一个良好尝试,这个尝试的特点就是互联网的思维特征,牢牢把握住了大学生运动会中年轻群体的网络化特点。所以在大型赛事的举办中,组委会要抢先在记者与媒体之前预热新媒体,推出看点、筹办活动,用互联网思维筹备赛事。

用新媒体去播报大型赛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索契冬奥会也带给国内一个新的思考方向:新媒体下的大型活动,你该如何应对这"吐槽满天飞"的网络舆情?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庞胡瑞)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