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霈:文艺片何以摆脱低票房“魔咒”

05.05.2015  11:47

  五一节档院线电影的票房之战落下帷幕,用两个月时间赶拍而成的商业爱情影片《何以笙箫默》票房飘红,3天破两亿;筹拍数年,在国外影展屡获殊荣的《闯入者》票房区区200万,不及其零头。《闯入者》导演王小帅发微博称:“这可能是商业片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严肃电影最坏的时代。

  一直以来,中国文艺片都面临叫好不叫坐的窘境。去年金马奖最大赢家娄烨的《推拿》,上映5日票房不足300万,遭多家影院临时叫停;被圈内人誉为诚意之作的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也票房惨淡,草草收场。而一些由年轻导演指导的小成本独立电影,更因无人问津而遭遇院线“一日游”。

  不仅如此,院线方面为追求市场效益,也厚此薄彼理智性轻视文艺类影片。《闯入者》首日排片不足3%,同为文艺题材的《念念》在中影、万达等多家影院的日排片不足两场,且时间尴尬,多集中在11点之前或22点之后。排片歧视让本就票房低迷的文艺片“捞金”仅靠上座率。

  中国电影市场日益蓬勃,受众不断细分,本应通过增加影片类型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观影需求。然而,各级院线的排片歧视让文艺片屡遭商业片挤压,在夹缝中求存,亟待通过转型占领一方市场。

  首先,文艺片应尽量避开节庆档期的影片争夺战。由于文艺片大多缺乏明星绯闻、3D特效之类的噱头,在难以做到有效宣传的情况下,合理选择上映档期就显得尤其重要。国外大片、国内商业片集体扎堆的节庆档期,势单力薄的文艺电影很难杀出重围,只能沦为陪衬。《闯入者》、《念念》五一期间上映,与之竞争的还有创造票房神话的《速度与激情7》、根据热门小说改编、映前已聚集超高人气的《左耳》和《何以笙箫默》。可以说,这两部文艺电影排片、票房不佳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

  而同为文艺片的《桃姐》和《晚秋》选择相对冷清的3月上映,即获得了6810万和6480万的票房。《白鹿原》在国庆前夕上映,斩获了近1.3亿的成绩。因此,与其抢占观众、排片与媒体资源都相对紧张的主流节庆档期,不如稳扎稳打的在淡季赢得市场。

  其次,文艺片可以选择部分院线长线放映。目前我国影院大多集中放映热门商业片,给文艺片的空间很有限。导演贾樟柯监制的影片《语路》借鉴国外艺术片的发行模式和经验,常规放映期结束后,又在北京、上海等10座城市进行定点长线放映,反馈良好。这种模式可以被更多口碑、票房分级的文艺片借鉴。

  最后,文艺片本身情节晦涩、题材边缘也是让很多观影者望而却步的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让文艺片为了迎合受众而增强趣味、弱化思考。而是能否增加一些温情的东西,让观众更乐于接受。《亲爱的》涉及拐卖儿童这一敏感话题,然而,结尾处的温情处理既不违背事实又给予观众希望,是很好的文艺片范本。相比之下,《推拿》节奏缓慢、叙述压抑,让观影者负担感强烈。

  观影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期待走进影院,看到一部诚意之作。文艺片在自求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政府与院线的扶持,被给予更多和观众见面的机会,不再于夹缝中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