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陈菊英:绰号“椰子壳” 教当地人学文化
核心提示: 在海南农垦史上永远留下光荣名字的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苗八连”,和一个叫陈菊英的海口女知青有着不解之缘。
当年的英姐(右)教当地青年学文化,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张毅静,原题为《女知青陈菊英:曾绰号“椰子壳” 教当地人学文化》
在海南农垦史上永远留下光荣名字的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苗八连”,和一个叫陈菊英的海口女知青有着不解之缘。多年后,从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位置上退休的陈菊英回首往事,依然觉得青春无悔,感慨嘘唏。
1968年,20出头的海口姑娘陈菊英刚出校门就被上山下乡的时代狂潮卷到了海南屯昌国营中建农场长桥队。
长桥队是一个由苗族为主、还有黎族和几户汉族组成的生产队。大家都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对这位第一个到来的女知青,国营农场分配给她一幅才从树上锯下来的黄桐木床铺板,算是“福利待遇”;生产队将队里的仓库给她腾出了一间,可谓“安排了住房。”
海口来的“椰子壳”
这间破旧的茅草屋,孤零零地处在两个村子之间的橡胶林中。年久失修,泥墙斑斑驳驳脱落了很多,露出里面粗细不一的木棍。门是用两块参差不齐的木板胡乱拼成的,外面可以看到里面,里面也可以看到外边。门锁是用两根铁丝扭起来,一头固定在木门上,一头固定在木柱上,随便锁上一个锁就是了。宿舍隔壁是生产队的肥料仓库,里面堆放着六六粉、敌敌畏、化肥、工具、种子等杂物,味道恶臭刺鼻。更可怕的是老鼠在夜间奔窜打闹、偷吃种子,夜猫在昼夜侵扰。有一个夜晚,一只老鼠竟然扑到了陈菊英的脸上,四只脚软绵绵的、冰凉凉的,吓得人魂飞魄散……
第一次离开家就一个人住在这里,没有伙伴、没有近邻,下工回来洗衣做饭砍柴都得自己动手……
这个由苗族同胞占绝大多数的人群,解放前一直散居在南典山周围的山野中,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尽管他们有歌、有舞、有自己的语言、服饰、饮食文化等等,然而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注定了他们的穷困落后。解放后,随着农垦开发,中建农场成立,他们才在此安定下来。可20多年过去,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是不会讲海南话,更遑论是普通话的说、读、写。
知识青年陈菊英的到来,也许就是为了完成“帮助少数民族兄弟学文化、学讲普通话、还要把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办好”这些使命的。
多年后,已经从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位置上退下来的陈菊英,回忆当年岁月时依然记忆犹新:从来到长桥村的那一天起,陈菊英就发现,要想在这里生活下去,她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苗语。这个快人快语的姑娘,见人就露笑脸、逢人就打招呼,老人、小孩……所有人都成为她的苗语老师。难记的词,她用各种方法强记硬背。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她已经可以熟练地对话!乡亲们的评价是:“讲得和我们一样好!”语言一通,沟通自然再无障碍。人们都愿意来听她说话、和她聊天。毕竟一个外地人,这么快就能掌握一门语言是件令人惊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