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时法国人如何看待康熙:赞美他为“哲学王”

05.08.2015  20:11

  核心提示:由于传教士对康熙的赞美不能超过对路易十四的赞美,所以他们无法直接说康熙就是哲人王,但是康熙“哲人王”的形象已在法国上流社会中流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与中国清朝康熙皇帝同一时期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两次派遣传教团前往中国。

  核心提示:由于传教士对康熙的赞美不能超过对路易十四的赞美,所以他们无法直接说康熙就是哲人王,但是康熙“哲人王”的形象已在法国上流社会中流传。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2日14版版面图

  本文摘自:《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2日14版,作者:鱼宏亮,原题:哲人王与太阳王:康熙皇帝与路易十四的相互想象

  美好的社会和良善的政治永远是人类社会向往的理想之境。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了这样一种人,“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这样的人才能从事哲学的学习。他们“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被事物的多样性搞得迷失了方向”。只有这样的人,人们才肯把国家托付给他们。(柏拉图《理想国》第六卷)这种理想中的哲学家与统治者二位一体式的人物被称为“哲人王”,成为古希腊留给西方政治文化的道德遗产。在西方历史上,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人凤毛麟角,因此“哲人王”也成为人们遥远而虚幻的美好愿望。然而人们发现在遥远的东方,清朝似乎存在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

  17世纪起,大航海打通了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线,一波又一波传教士从海路来到中国,形成一场规模浩大的西学东渐运动。从明末天启、崇祯年间西方传教士的“业绩”来看,众多上层士大夫、皇帝的后宫成员对天主教表现出的关注和热衷,给予传教士们以巨大的鼓励。众多耶稣会士通过书信和著作将中国介绍给欧洲社会,在西方掀起了地理大发现以后又一个了解中国的高潮。为了争取皇家和财团的支持,耶稣会士所介绍的多是他们观察到的中国好的一面,甚至寄希望于中国皇帝的皈依。在耶稣会士的笔下,中国是地球上治理最好的土地。热爱文学和哲学的皇帝是权力的中心,通过一套有效的文官制度来管理帝国行政。皇帝谦逊温和,耐心地与大臣们讨论深奥的哲学问题和现实决策。“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奖励美德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能使入侵者采用他们法律的国家”(伏尔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