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微信“绑架”生活 是屏蔽还是退群?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圈子。说到时下最炙手可热的圈子,莫过于微信圈。因为工作、社交、学习等各种需要,很多人都加入或被加入了数个甚至数十个微信群。
但问题随之而来,在全天任何时候,都有用户在微信群里发言,以致手机常常在深夜猛然响起,越来越多的人不堪其扰。同时,也有些微信群,“开张”不久就归于沉寂,变成了毫无用处的僵尸群。
选择退群,还是继续坚持?不少人都有相同的纠结。
不少微信群成了“僵尸群”
随着微信的悄然兴起,各种各样的微信群、公众账号也陆续出现,微信朋友圈从一种简单的交际工具,演化成各种各样的“熟人圈”,24小时占据掌心,几乎让人无所遁形。同学群、同事群、前同事群、客户群、家长群、闺密群……各种各样的微信群,将手机“塞”得满满的。
公司员工用微信群沟通协调工作、政府部门利用微信群推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法院利用微信群聊调解劳动争议……打开网络,微信群带来便利和乐趣,似乎随处可见。但是,也有不少人反映,不少微信群已经或正在归为沉寂。
曾经喧嚣的同学群、同事群、家人群,不是陷入无人发言的状态,就是只有几个话痨在聊天,活跃度下滑让不少微信群成了“僵尸群”。
不少人想退群却又碍面子
30多岁的龚女士在南昌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目前已是单位的中层干部,为了方便交流,她目前加入了近10个微信群。“高中同学群、大学同学群还有单位的各种群,每天手机响不停,有时候几乎不到半天,手机的电量就基本用完了。”
龚女士说,微信群里的信息多是毫无用处的插科打诨、互相取笑,或是无病呻吟,可每次手机响起时,她又忍不住会打开看看。曾经也下过决心退群,但因为害怕失去集体认同感而最终放弃。在退与不退的纠结中,她只好选择把手机调成静音,但也因此错过了一些电话。
在龚女士看来,她已经被微信群绑架了。和龚女士相比,熊先生的遭遇则是另一番景象。高中毕业15年同学聚会后,为了延续同学间的友情,班里两名女同学建了个微信群。先前群里的同学不多,没过多久,同学们在群主的邀请或再三邀请下,情愿或不情愿地都入了群。
刚开始时,群里的气氛非常活跃,但没过多久就沉寂了,大家似乎都没什么话聊。尽管如此,由于大家都是同学,碍于同学的面子和情分,谁都不好意思退群。当然,还是有不愿委屈自己的“果敢”者。每当有人退群,群里的气氛就变得更加沉闷。
其实可以通过屏蔽来解决
早在去年5月,人民日报就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一个新词——“微遁族”。所谓“微遁族”,是指有一类使用微信的人群,他们加入的微信群越来越多,手机整天响个不停,而且好多群都是被动加入,令他们不胜其烦。慢慢地他们远离了微群,不参加发言但又不好意思退群。
其实,龚女士和熊先生都可以说是“微遁族”一员。对于“微遁族”的纠结,不少网友认为,想要寻找真正的清净,要不就勇敢地退出群聊,要不就干脆不用微信。退或不退,原本不是什么难办的事情,根本不需要纠结。“记住,千万别让微信群绑架了你。”一名网友评论说。
当然,如果不想因为退群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12月2日,一名腾讯客服告诉记者,想要远离微信群,除了退群之外,还可以通过更改微信群的“新消息通知”设置,来达到“屏蔽”某个群的目的,方法是——只要在这个特定群的“详细设置”里,选择不接受“新消息通知”就可以了。
微信群要懂得讲“佛语”
资深微信玩家们总结,要想真正运营好一个优质高效的微信群,必须将原本松散、无序的自由结合,打造成一个具有精细管理、精心运营的“活”组织。从管理学角度讲,必须具备五大构成要素。用佛教术语来讲,这五大要素分别可以形容为庙、僧、经、事、戒。
“庙”,即载体要素。微信群本身就是一个“载体”,促进会员互相协调、沟通、互动并交流。
“僧”,即微信群中的“人”。作为一个虚拟世界的“庙”,就必须要有“僧”。由于时间碎片化和及时互动性,微信群的运营不能只靠一个群主,最好是有一个相互配合、分工明确的团队。唯有如此,微信群才会迅速启动起来,也更容易进入热度状态。
“经”,即共同目标。作为一个微信群,必须拥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群目标和目的要分层次,也须为广大成员所认同。
“戒”,即管理。为了实现目的和目标,微信群必须坚持自由性和约束性相结合,在自由入群的前提下,维持一定的纪律性和约束性。
“事”,即围绕着“经”开展的有效主题。很多微信群建立以后,由于不善经营或无心经营渐成死群。真正优质高效的微信群,更应该是一个蕴含巨大能量的自媒体。因此,微信群运营的核心,在于借助这一平台,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原则方向的前提下,合理分工、组织有序地开展一个个主题运营。
文/江南都市报记者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