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医院接诊能力受考验 床位使用率最高达116%

26.11.2013  19:02

  门诊大厅汹涌的人群

  妇产医生只能在等电梯时在这消火栓箱上坐一会,算一天仅有的休息。

  “单独两孩”政策的启动实施,让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摩拳擦掌,希望生育第二个子女。

  北京虽未明确放开“单独两孩”时间表,但根据专家对北京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调查与预测,北京市60%至70%符合“单独”条件的家庭想生育第二个子女。与政策放开相对应的是,待产妈妈数量增多,医疗机构的接诊能力也需要经受考验。

  北京妇产医院(东院区),进入门诊大厅,一张写着“到2014年6月的建档名额已满”的通知,贴在门诊大厅中醒目的位置。门诊挂号处前排起的长队,一眼望不到头。政策放开前,许多医院产科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面对即将到来的“单独两孩”,医院准备好了吗?记者以北京妇产医院(东院区)作为调查样本,记录下医院产科就诊的现状,并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前10月接生

  11532名婴儿

  早上7时,北京妇产医院(东院区)门诊大厅中,行动缓慢的孕妇在穿行的人群中格外小心。挂号处已经排起了几列长队,队伍蜿蜒着一直向大厅内延伸。一张写着“到2014年6月的建档名额已满”的通知,贴在门诊大厅中醒目的位置。

  一位刚刚怀孕8周的孕妇在看到通知后,有些沮丧地走出门诊楼。“现在在这建不上档了,只能去别的医院碰碰运气。

  建档,是孕产妇入院问诊的第一步。不能建档,则预示孕妇无法在该医院生产。限制建档数量,成为医院应对孕妇数量的一种对策。北京妇产医院王建东副院长表示,每个月分娩1000个孩子是该院的饱和量,“如果不限制,分娩量得不到限制,病床、产房都不够用,这是个连锁反应,所以在建档数量上进行了限制。

  面对日益增加的孕产妇数量和涌向北京妇产医院的孕产妇,限制建档数量的效果很有限,产科门诊每天的就诊数量依然持续增加,产科共有医生76名,护理人员186名。产科工作日每天大约有20名医生出诊,平均每半天一名医生接诊人数为60人左右,最多能达到80人次。今年1至10月份,产科门、急诊量为21万多人次,有11532名婴儿在该院出生。王建东说:“孕产妇这么多,最大的压力是门诊量,这是收治的起始,门诊量的增加就意味着急诊量、病床都要增加,产房的压力增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在门诊出诊时看病人的数量增加了,但为了保证问诊质量,规定了看病人数量的上限。

   床位使用率

  最高达116%

  产科八病区,在一间6人病房中住进了刚刚生产的妈妈和婴儿、待产的准妈妈、保胎的孕妇。在八病区的示教室中,也摆进了5张加床。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在八病区中存在,在六个产科病区中,都有类似的做法。产科病床的数量也一直在告急。产科有192张床,现在在每个病区加5张病床,总床位数达到222张。“每个病区都有一个医生示教室,现在都撤了,全加了床位。”王建东坦言,产科的床位早已跟不上需求。“新生儿病房压力也很大,特别是这几年,我们是北京市孕产妇并发症的转会诊中心,其他所有医院只要有妊娠并发症的病人,都可以转到这里来会诊。疑难病人住院的多了,她们分娩的孩子数量也跟着提高,新生儿床位的数量就不够用,现在只有30多张新生儿病床。

  该院病房楼13层的食堂对外承包合同到期后便不再续约。王建东说:“计划把医生的办公用房迁到原来食堂的位置,对原有的新生儿病房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可以增加30多张床位。

  准妈妈珊珊怀孕近7个月,因需要保胎,在八病区的6人间中住院一周时间,在得到医生准许她出院的时候,她脸上的愁容也渐渐消散。家人帮助珊珊整理衣物等日用品和办理出院手续。而在她的病床旁,一位男家属眉头紧锁,在等待这个床位。“我老婆肚子疼得厉害,过来住院,等他们出院了,我们就住这张床。”男家属抬手指向瘫坐在护士区中的妻子。

  王建东表示,加床之后床位依然吃紧,只能加快床位周转率。降低剖宫产率,自然分娩的孕妇数量增多,这样出院率会提高,“以往剖宫产率是40%多,现在是30%多,以前平均住院时间是5天多,现在平均住院时间是4.8天,最少是4.5天,床位使用率最高的时候达到116%,平常是110%多。这样出院病人相对增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自门诊的压力。

  “床可以增加,效率可以提高,但确实没办法的是空间,空间的压力特别大。”王建东副院长称,为了“接住”越来越多的入院孕产妇,该院目前的医护人员和空间已经超负荷运转。

   医生曾连续手术

  两天一宿没合眼

  挤满了患者的门诊楼,走廊里川流不息的孕产妇家属,这些在普通人眼中有些骇人的场面,在产科医生的眼中是最平常不过的画面。

  产科副主任陈奕已经工作了20年,她坦言,最近10年,她和同事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孕产妇增加给自己带来的工作压力。就在11月20日,陈奕和同事们度过了异常忙碌的一夜。

  当晚产房的分娩高峰在半夜来临。从零点到1点半,有10名产妇分娩。对应的数字是7张产床、6名助产士,产房里顿时忙翻了天。“那天值班的医生、助产士加起来也就十几个人,人手不够,产床也不够,没办法只能让产妇们坐着等,轮到有空产床了才能赶紧上产床。

  产房还没忙完,陈奕接到了急诊手术,一位孕妇产后出血,上急诊手术台时已经出血3500cc,而一般一个人的血量是4500cc左右。“输血,抢救,这边情况刚稍微好些,又来一份急诊,产妇胎盘早剥,必须手术剖宫产。”整晚下来,产房一共有26名孕妇分娩。有当晚值班的医护人员发消息,用了个词比喻那天晚上的情况——“野战医院”。陈奕透露,她们最忙的一夜曾经连续做了12台剖宫产手术。

  产科主治医师申南也有类似的经历。“那天值夜班,下午4点接班,先做了一个手术,是个怀孕35周多的妈妈,高烧39度6,当时一直在处理和观察她。等她情况稍微稳定下来,马上来了一堆急诊病人,从当天凌晨1点多到早晨7点半,连台做了6个手术,连着做,中间根本没有休息。第二天上午又做了一台剖宫产手术。下了手术到病房,病房里还有30多个病人等着你呢,下午又做一台手术,直到4点半下班,两天一宿没合眼。

  申南医生说,一位同事的照片让她们特别有感触:“二病区门口有个消火栓,下面有个红色的柜子,上面有一个公用电话。当时半夜两三点钟,我同事把这个拍下来了,然后文字里写:‘我刚刚去急诊看过病人,曾经有多少届的住院总医师在这个消火栓箱上坐下歇歇脚。’真的,累得不行,等电梯时我们就在那消火栓箱上坐会儿。

   短期内分流

  是可行办法

  有医护人员透露,像北京妇产医院这类大医院,建成时间早,当初的建设规划早已跟不上现在的需求。“但即便是盖新楼,或者建个分院,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建成的。

  不少医护人员提到了“分流”。目前,北京妇产医院是全国分娩量最高的三级专科医院之一。王建东透露,卫生局已经建立了转会诊制度,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之间有定点对接关系,“而且已经捋顺、运转了很多年了,所以建议孕产妇就近检查和分娩。如果过程中有问题,这些二级医院自然会把孕产妇转到三级医院,这样大医院收治更多的是疑难病人,而现在是疑难和非疑难的都挤到大医院,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三级医院要做很多二级医院做的工作,二级医院床位闲着,三级医院床位不够,二级医院的医生相对轻松,三级医院的医生忙得要命。

  面对有可能到来的“单独两孩”政策放开,王建东表示,“现在具体的政策还没出来,政策落地后至少也要有10个月的应对时间,现在主要是解决目前的大就诊量,否则‘两孩时代’来了,应对就更加困难。现在医院已经饱和了,空间的压力特别大。目前在多方争取,希望能得到支持,盖一栋新楼来缓解越来越大的就诊压力。

  申南医生笑称,她和同事们是“痛并快乐着”,“现在每天是超负荷运转,单独放开后,工作量肯定会加大,也有心理准备。

  晚上6时,门诊大厅中的人群渐渐散去,门诊楼外多了一排小板凳,一名男家属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说:“媳妇准备建档,在这凑合一宿,排一个明天的号。

  摄影 郭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