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平:中国人能把自己的事情“说“好

16.01.2015  15:08

  导读:2015年新年伊始,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姚亚平在江西南昌接待了《欧洲时报》特派记者王敢和宣绚,并接受专访。访谈期间,姚亚平纵论江西历史悠久、人文鼎盛的文化底蕴,畅谈江西文化走出去的成果与规划,提出陶瓷、展览、瓷乐、图书等 “走出去”具体措施,充分展示出知识渊博、幽默儒雅的学者风范和高屋建瓴、把握时代的政治智慧。

  姚亚平1955年月11月出生,早年在江西大学中文系任教,37岁时即破格晋升为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在担任宣传部长前,姚亚平曾经先后担任过江西省文化厅厅长,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中共上饶市委书记,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等职。

  谈江西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看江西有三把“尺子”:万年·千年·百年

  姚亚平对中国历史的大局面有犀利的洞见,近乎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大局观,对历史的细节深处也有真切的把握。他描述江西在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坐标时,给记者提供一个耳目一新的阐释。

  姚亚平说,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5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政治上统一、经济上交往、文化上交流、军事上斗争、人口上迁徙,这5个问题要解决,必须要考虑怎么过黄河,怎么过长江,所以,南北问题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历史上,沟通中国南北有两条通道。唐朝和唐朝以前,主要是长安、汉江、洞庭湖、湘江、西江、广东这条通道,以后主要是走江西赣江这条通道了。

  这是由于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南方得到开发,水稻成为中央政府主要的税赋来源之一,所以隋炀帝就开凿运河。从此,南北交通线大致是京城——运河——扬州——长江——鄱阳湖——赣江,然后翻过梅岭,到达广东,这条路线大致相当于今天中国的京九铁路线。

  这样就奠定了江西在中华民族文明传播史上的地位。

  江西面积16.9万平方公里,4500万人口。有三把“尺子”可以看江西。第一是“万年江西”,江西有一个万年县,水稻栽培史长达1.2万年;第二“千年江西”, 如瓷都景德镇,一个瓷器产业支持城市一千年,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此外,江西还有千年铜业、千年书院、千年禅宗、千年道教等称号;第三是“百年江西”,看近百年的江西,江西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中国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是共和国的摇篮。姚亚平相信,毛泽东在井冈山的精神会走向全世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会走向全世界。

  姚亚平还谈到一个例子。有一年他在葡萄牙访问,一个城市的官员要求江西在当地投资,或者双方技术合作,和景德镇建成友好城市,派100个人到景德镇去培训。他们看中的就是景德镇的“独一无二”。

  江西也是中国宗教文化一大中心,道教的主要发源地与传播地在江西,佛教禅宗的五家七宗,有三家五宗起源于江西,江西的儒学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地位,以理学昌明为标志的儒家思想哲学化进程就是在江西完成的,江西的古代书院曾名驰天下,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曾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姚亚平以人们常说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例,用自己专业的学术功底,解释了“江湖”的来历,从而说明江西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在唐宋年间有个说法, “当官去长安,学佛去江西”。佛教禅宗的六祖是慧能,七祖是江西吉安的行思,八祖是马祖道一,在南昌。和尚都是云游和尚,要在大寺庙之间不断走动,而当时的寺庙主要在江西和湖南,这就叫“走江湖”。

  佛教还有“一言堂”的说法。姚亚平谈到,当时江西云居山寺庙里要求“食不言”,吃饭的时候只有一个人能说话,所以叫“一言堂”。1949年以后,中国第一任、第三任佛教协会会长虚云法师、一诚法师都来自江西的云居山,所以江西佛教影响力很大。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也包括江西的龙虎山,龙虎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本土教道教,第二个是丹霞地貌,第三个就是千年悬棺,古越国的丧葬习俗。

  姚亚平总结说,江西青山绿水与名胜古迹交相辉映,历史文化与绿色生态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他欢迎广大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到江西走走看看。

  谈文化资源的转型和中国文化走出去

  毛遂自荐 海外讲坛推介江西文化

  上任之后,文化走出去是姚亚平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江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目前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姚亚平重点谈到了景德镇陶瓷,江西开发了一个“瓷乐”,特别是要在葡萄牙里斯本搞文化展的时候表演。最近江西也在进行一些文学创作,有一个选题很好,就是利玛窦。1595年,意大利传教士从广东经江西北上北京传教受阻后,在南昌居住3年。期间他广泛结交社会名流,传播教义,影响很大,使得南昌成为明末清初“中国四大传教中心”之一,并奠定了传教士进一步向南京、北京传教的基础。利玛窦和中国戏剧家汤显祖见过面,去过景德镇,曾著文称景德镇如何繁华。所以,江西就组织写了一本书,题目叫《一个外国人的中国梦》,内容就是关于利玛窦的。

  在这种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景德镇也能够提升和改进自己。景德镇这些年来了一些“景漂”,就是到景德镇来漂的人,北京人、上海人、新加坡人都有,清华大学美院的教授白明在景德镇有自己的工作室,他在巴黎搞了一个瓷器展览,瓷器很形式化,很现代化,甚至很洋派,但是细看之下中国的味道又很浓,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这次文化交流很成功,江西媒体给他做了专题报道。

  景德镇日益成为江西的文化名片,姚亚平说,目前在美国有40多个孔子学院,他们成立了个联盟,每年组织学员去中国举行夏令营活动,就去两个城市:北京和西安。今后,他们希望能来景德镇,还邀请景德镇的人去美国巡回演出和展览。

  姚亚平在马耳他访问时了解到,中国在当地的影响比较大,马耳他学习中国的“春晚”,办了元旦晚会,找中国要了几个杂技演员,演出效果很不错。

  姚亚平十分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渠道,时刻都在想着推广中国和江西的文化。他到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孔子学院访问,负责人给他讲,自己一年做了10多场中国文化讲座,讲中国的茶道,中国的美食,中国的养生,听众至少20多名,最多100多名,很受欢迎。这个做法给了姚亚平很大启发。他当场毛遂自荐,准备找适当的机会,在当地讲江西的禅宗、道教,江西的瓷器,讲中国汉字的历史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情趣。

  在姚亚平的规划中,今后3至5年内,江西文化走出去将在文化产品、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品牌影响、对外传播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以江西特色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江西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谈中外交往中双方角色的互换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已发生历史性变化

  由于长期从事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工作,姚亚平对中外关系的变化有特别的体认,由此,他形成了一个判断: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或者已经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他结合自己多次出国学习、访问的经历谈到自己形成该判断的由来。

  姚亚平1996年去日本,当时是作为大学校长代表之一去探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后来他有机会四次去美国,其中2005年受中组部委派,到斯坦福大学进修,为期一个月;2010年去哈佛大学5个星期,前后相隔5年,期间发生的变化很大。

  2005年他去的时候,讲课的老师有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财长,讲美国如何处理各种政府事务,带着美国式的骄傲。2010年去的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在肯尼迪政府学院,老师讲道,中国在进行医改,奥巴马也在医改,中国是大国,有很多思路值得借鉴。美国开始向中国学习,这种变化很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善学习、最虚心学习、最热心学习的民族。在肯尼迪学院学习期间,俄罗斯也有一个班在同时学习,比较起来,中国人学习最认真。

  世界其实想了解中国,但有不了解和有误解,有意误解和恶意歪曲是少数。对着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引导世界了解中国,正面临重大机遇和巨大需求。但中国文化的传播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权威渠道还是外国媒体。中国有时候在软实力上还不自信,不善于表达。平台和硬件设施也要加强。新媒体的发展也不够。

  姚亚平说,中国的产品走向世界的时候,中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也要走向世界。中国的自信心来自民众的拥护,来自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积淀,来自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由于中国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商务人士对中文、对中国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国的文化底气就在于不是要和外国一样,而是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存在了5000多年,覆盖了全球四分之一人口。中国的标准可能就是世界的标准。

  姚亚平谈到,他在哈佛大学进修时,奥巴马的一个顾问给他们讲课,问中国人对美国的总统制度怎么看?他回答了三条,1,太浪费,竞选经费花费太多;2,总统权力太大;3,总统说话还不算数。

  他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当初“五月花”号下来的人为什么没有采取英国的君主制,而是总统制?姚亚平说,中国也必须这样,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选择道路不能照搬他人的制度。世界是多样的、中国是独特的。这就是中国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成功发展的秘诀所在。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有自信,但是要有好的方式,中国故事要有国际表达,不能老套,不能生硬。

  世界屡次唱衰中国,屡次落空,亚洲金融危机、萨斯病毒、金融危机等,但中国最终都挺过来了。中国人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能把中国的事情说好!

  因此,中宣部,文化部等在一起,一直在考虑怎样把中国的事情表述好,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江西也利用纪录片、文博展览、文化表演、图书出版等形式在努力走出去。

  专访的最后,姚亚平愉快地谈到,江西将实施“文化江西”工程。主要包括利用各类文化交流平台和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每年在海外举办10起大型江西文化活动,提升江西文化的影响力。实施文化对话,积极开展江西与欧、美、俄等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对话与合作。他期待与《欧洲时报》就此展开愉快的合作。

  (欧洲时报特派记者宣绚南昌文图报道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