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旅游用地现状分析及建议

19.05.2015  22:37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县域内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有“书乡”、“ 茶乡”之称,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响应省、市“绿色崛起”发展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战略目标。随着全县旅游产业经济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加速推进,旅游景区用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景区设施建设用地不足逐渐成为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景区建设用地难成为我县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调查该县大多数景区,在立足于国家集约节约用地的基础上,结合婺源县旅游景区的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目标,对当前该县旅游项目用地现状进行分析,为缓解旅游景区用地需求,优化用地布局提出如下参考建议。

一、婺源当前旅游用地现状分析

(一)婺源是典型的江南山区县,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县域内地貌85%为山地丘陵、5%为农业种植的水田、旱地、园地,除此之外为城镇、交通、农村工矿用地,旅游景点存量建设用地几乎为零。

(二)本轮婺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内旅游用地较少,上报省政府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用途为工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住宅、住宿餐饮等。而对于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婺源来说,用于旅游设施建设的新增建设用地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产业发展需求。

(三)该县早期开发的旅游景区,人工痕迹过于明显,用地模式僵化,规模粗放,且存在部分设施功能不到位或重复建设等用地浪费的现象,难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

二、破解旅游用地难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述问题,该县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保障旅游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方面积极寻求新的出路,在符合集约、节约用地的基础上,结合婺源地貌特点,开辟出了旅游项目用地发展新格局。

(一)精简旅游配套设施,压缩景区游客中心、游客停车场等旅游设施用地规模

景区开发的成败在于对景区资源整合,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程度。景区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应立足于项目的必要性、科学性、适宜性出发,在保障游客安全、景观和谐、符合游客旅游心理的前提下,精简可有可无的旅游设施,提升项目整体实用功能,使资金投入和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双节约,从而达到“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率利用”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的景区对游客中心、游客停车场的建设用地安排比例过高,而现实中,游客中心等旅游设施在真正意义上并不需占用太多的建设用地,反而是因旅游产业带动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其他产业占用成为景区建设用地的主流,建议筛选性地取消部分,筛选出的安排在城镇、村庄内;游客停车场也不需建在景区内而安排在城镇边缘,既可在旅游旺季服务游客,又可在旅游淡季服务城镇居民,缓解城镇停车难问题。

(二)多元化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应对存量建设用地纳入用地优先规划使用:一是要充分考虑合理利用景区内原有的零星建筑,使只有住宿功能的民房兼具观光摄影、驻足休息、休闲购物等多项功能,从根本上降低了新增建设用地的投入;二是对景区内连接周边村落的现有县、乡公路在发挥交通运输功能的同时肩负着游客步行、乘车观光道的作用(要建好安全提示、车辆限速设施);三是巩固水工建筑(水坝)安全性,在保证现有水库拦泄水功能的同时安排了游客垂钓设施;四是对旅游景区内原有的乡土建筑进行维修、改建,或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兴建旅游设施。通过上述做法,使得存量建设用地原有功能得到外延的扩展,实现景区建设与存量建设用地使用的无缝对接。

(三)科学论证、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

一是旅游景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的要求,扭转过去景区建设全面铺开的粗放型土地利用模式,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的配给,用地面积标准就低不就高;二是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把婺源旅游远景发展目标科学纳入新增建设用地安排中,在严格控制景区配套设施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合理地增加婺源景区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旅游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选址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

(四)积极拓展农用地功能

一是对景区原有的田间小路、田埂等进行加固,作为景区游步道,在保障其原有的农耕、排灌功能的前提下,发挥着景区通行的功能;二是优化景区内现有的水田、旱地的种植方式,引导农民种植油菜、莲藕、葡萄、菊花等既有观赏又有收成的农作物,使农民在得到种植收成的同时,既保护了耕地,提高了收益,又突显了景区的田园风光,减少了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