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总结历年网友吐槽黄金周:堵、挤、脏、乱

30.09.2014  14:34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舆情观察

  在休假制度与景区资源供给的升级很难一蹴而就的情况下,根据现实、因“具体情况”而安排黄金周计划,是避免身陷拥堵也成为拥堵制造者的不二之法,也是应有的现实理性。

  “十一”黄金周转眼将至。而一则吐槽帖,也在网上蹿红:“‘十一’出游,第一天看全国高速堵车,第二天看各地景区排队,第三天看全国酒店涨价,第四天看游客到处被宰,第五天看很多人买不到返城票,第六天看全国高速又堵了,第七天看北上广人民进不了城”。

  堵、挤、脏、乱……总结帖子槽点,无非这几个字,这其实也是历年黄金周时舆论吐槽的高频词。而附着其上的关联性议题,囊括黄金周存废、景区调价合理性、旅游维权、国人素质等等。而今年,在国内5A级景区集体涨价的“热身”之下,不少吐槽也提前到了黄金周的“碗里”。

  实质上,若分析近年来关于“十一”长假的舆情信息,不难发现,“黄金周乱成一锅粥”已成“老梗”,每年都会定期“坐镇”舆论场头条。

  与旅游相关的舆情反馈多显负面

  根据全国假日办历年公布的假日旅游统计,我国200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78亿人次,此后2009、2010年,游客增速都超过20%。到了2011年,它首次突破3亿人次大关,2012年则为4.24亿,2013年旅游市场有所降温,游客总量较上年增加300万人次。

  而与其对应的,是交通、景区治安等问题的与年俱增。据了解,2012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是2007年“十一”黄金周的近19倍。而景区因超负荷运转而陷入失序事件的曝光率也在增加。

  从近两年黄金周期间的热点舆情事件,可窥斑见豹:如2012年“十一”被全国聚焦的,有三亚宰客,华山游客退票被捅伤、鼓浪屿游客被踩沉等事件;而2013年“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拥堵、九寨沟游客滞留、香格里拉导游强制消费等,都跻身热门话题榜。

  去年“十一”后,中青舆情监测室曾发布黄金周十大关键词,其中高速免费、宅家、游客素质、景区拥堵、高速拥堵等都在列。这些词中,除了“宅家”者情绪主要呈现正向外,其余的基本上都积压着负面情绪。据其统计,在去年50个黄金周热点事件中,“旅行”主题的比重占到48%,其中负面事件占到了86%,中性的占10%,正面的仅占4%。

  而与不佳体验伴生的,是调侃性段子的广泛传播。2012年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实施,“十一”期间8600余万人挤上高速公路,网上也流传起“高速拥堵”的段子,如“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被挤在最中间;犹抱琵琶半遮面,车上忘带方便面……”;2013年,调侃拥堵“盛况”的段子也层出,如“法海都被挤到西湖里去了”“故宫人山人海,长城不分内外”等。而对“十一”旅游的描述中,“人在囧途”“花钱遭罪”也是常用词眼。

  公众对景区“涨价与拥堵”态度矛盾

  耐人寻味的,还有民众对景区涨价的态度。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下发通知,要求景区门票价格调整以3年为一个周期。而“限涨令”过期后,有些5A景区也“逢节即涨”。从舆情看,网民对其涨价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前不久新浪微博发起的关于5A景区该不该涨价的讨论中,约96%的参与者都投票“不该涨”。

  但据报道,“十一”期间游客人满为患,基本都只发生在5A景区。全国有1万多个景区,据最新数据,5A级景区仅175个。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旅客达到25.4亿人次,其中接待游客规模前50位基本上都是4A、5A级旅游景区,平均接待规模达752.52万人次,最低也达423.82万人次,前8位A级景区的接待规模都超过1000万人次。也就是说,占比约1%的5A级景区,承担了全国旅游景点一半的客流量。而今年“十一”,有媒体针对74家5A级景区进行调查,截至昨日,已有近六成的景区发布了黄金周预警,以防人数爆棚。

  对5A级景区涨价和拥堵的吐槽,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它忽略了在现有景区人流调控手段下,涨价也是避免人流“过载”的重要手段。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两点:一、网民们对黄金周年年“吐槽”,但槽点几乎没什么“亮点”;二、在景区涨价上,很多网民态度挺分裂:对5A级景区涨价与拥挤都采取“自我本位”的态度,而罔顾其中的供需市场规律。

  基于此,对于公众而言,比起吐槽,在是否出门旅游、去哪旅游的选择上,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或许更现实。要知道,当下休假制度与景区资源供给的升级,都很难一蹴而就,拥堵景象也很难立马消失。而根据现实、因“具体情况”制宜地安排黄金周计划,是避免身陷拥堵也成为拥堵制造者的不二之法,也是应有的现实理性。

  □午夜侃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