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盘点中外领导人的手艺活儿

10.12.2013  10:52
中外领导人的手艺活儿 - 上饶之窗
中外领导人的手艺活儿 - 上饶之窗
中外领导人的手艺活儿 - 上饶之窗
中外领导人的手艺活儿 - 上饶之窗
中外领导人的手艺活儿 - 上饶之窗
来源: www.srzc.com

  一直以来,人们看到的多是领导人在政治舞台上的风采,却很少有机会了解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手工制作的家具一亮相,就立刻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其实国际上也有不少领导人,手艺活儿很地道。

   李瑞环

   用劈柴做家具

  2013年11月28日,记者来到广州艺术博物馆。7天前,“中国紫檀博物馆馆藏珍品特展”在这里拉开帷幕,李瑞环亲手制作的17件家具是这个展览的一大亮点。

  1934年9月,李瑞环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县霍各庄镇陈家口村。他曾说,自己从小就干过许多农活,“17岁时,我到北京做小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给木工班扫刨花,当时有个木工工长,名叫王锡田,他说我很灵巧,让我学木匠。”后来,李瑞环成为北京第三建筑公司的一名工人。

  1965年,李瑞环出任北京建筑材料供应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北京建筑木材厂党总支书记。其间,他参与了沙发的设计:改进靠背设计,使它靠起来更舒适;通过对支撑腿的改造,令它放置更稳固;将扶手改为全木质,色调也相应变浅……

  1966年至1971年,李瑞环被打成“走资派”,关进牛棚。苦难的岁月中,他重操旧业,用扫大街捡来的树杈和别人不要的劈柴做材料,手工制作成沙发、餐桌、凳子、写字台等26件家具。

  “文革”结束后,李瑞环重返建筑行业,并于上世纪80年代调任天津市市长。当了领导,他也没有丢下木工手艺,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家具。

   李岚清

   篆刻记录生活趣事

  2003年,李岚清从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上退下来,迷上了篆刻。

  小时候,李岚清家的胡同口有一家刻字店。他每天都去看师傅们刻字,觉得非常有趣,就用修脚的刀子在普通石头上刻着玩。李岚清觉得,那就是自己在篆刻艺术上的所有“功底”。退休后,71岁高龄的李岚清决定重拾年少时的兴趣,自学篆刻。

  初学时,李岚清的好朋友、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曾经“警告”他:“学篆刻可得小心,是会上瘾的。”李岚清对此满怀信心:“我自认为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这种痴迷上瘾的事儿,应该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可没想到,这一学,他竟然真的陷了进去,如饥似渴地研究篆刻艺术,到2012年,他已刻了800多方印章。

  “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李岚清用这20个字来形容他对篆刻艺术的感悟。

   李铁映

   “中国铁笔刀书

   第一人”

  李铁映别号紫竹、玄石,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他虽然是物理专业出身,但年轻时就对书画艺术创作情有独钟,对瓷器艺术更是痴迷。

  李铁映还擅长在瓷器的泥坯上刻书法作品。2006年,为了纪念父亲李维汉,李铁映精心挑选了瓶、樽、画筒等不同形状的15件德化窑瓷,在上面刻出父亲的出生年月、革命历程、历任职务以及在不同革命时期的历史贡献,用不大的篇幅,浓缩地记录下父亲光辉的一生。

  这组作品被业内人士评价为“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刀的缓急来表现情感”,他从此被称为“中国铁笔刀书第一人”。

   卡特

   为穷人修家具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对自己的木工手艺相当满意,在2006年的一场拍卖会上,卡特制作的木制家具以100万美元成交。

  卡特1924年出生于佐治亚州一个农场主家庭,很早就接触到各种杂活,还学着自己动手做家具。日子一长,卡特成了一个技艺娴熟的业余木匠。

  1977年,卡特当选美国总统后,每到访一个国家,行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参观家具厂和收集当地特色木工工具。

  1981年,卡特卸任总统,当起“专业木匠”。 慢慢地,卡特开始每周抽出几天,穿上木工围裙,骑着三轮车,到贫民区免费为居民们修家具。有媒体报道,整整两年,大家对这位自称是“房产局木工詹姆斯”的老人的手艺交口称赞,却始终没人认出他就是卸任的总统。当媒体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对卡特进行采访时,他说:“我现在是美国支持率最高的木工。”

   细川护熙

   “晴耕雨陶”生活

  细川护熙在1993年8月至1994年4月任日本首相期间,曾对日本的侵略历史作出过深刻的反省。退休后,制陶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1998年,他彻底离开政坛,在东京南面神奈川县的海滨疗养胜地汤河原置下宅院,并在庭院里建起一座窑炉,当起了陶工。

  为了学习陶艺,细川护熙放下一切派头,遍访日本名窑,拜师学艺。在入门阶段,他曾经因为做出的陶品质量不佳,被老师斥为“笨蛋”。细川护熙退休后的梦想原本是过“晴耕雨读”的隐逸生活,但自从迷上陶艺,雨天时,他的读书时间几乎都被制陶占用了,生活变成了“晴耕雨陶”。朋友前去拜访,常会看到一位挽着袖子、满手陶泥的银发老人迎出门来,带着孩子般的快乐笑容。

  (据《环球人物》)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