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近年办事难仍未得到根治 再吁完善制度建设

30.10.2013  18:27

  近日,媒体曝光了两起百姓“办事难”的个案:一是江苏丰县的小狄为办营业执照和法人执照,去当地工商部门跑了十几趟才办成;二是北漂小伙小周为办护照,返回老家河北省衡水武邑县达6次,多跑了3000公里。

  经媒体曝光,两地迅速处理了相关责任人。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由来已久。近年来,为整治这种典型的衙门作风,各地作了不少努力,但总体而言,“办事难”依然未得到根治。

  从表面看,“办事难”暴露出部分公职人员素质及业务能力存在问题,但其本质则是权力唯上,而百姓投诉维权渠道不畅、缺乏办事便捷明示渠道和及时监察等等。因此,根治“办事难”,还须从制度建设入手。

  首先,办事流程透明。目前有些地方政府一些部门对于百姓办理的业务所需材料、手续的信息缺乏公开和公示,直接增加了百姓办事难度。因此,有必要大力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办事流程,且责任明确到位。

  其次,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时下有些地方行政审批,还存在着项目过多、范围太广、程序极繁等诸多弊端。因此,各地“简政放权”,应尽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效率。只有这样,在触动根本的改革中,才能激活全局性的“增量变革”。

  第三,畅通投诉渠道。有些公职人员不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但经媒体曝光,有领导批示,百姓的事情就能迅速办完,可见百姓“办事难”,还在于公职人员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

  如果要建立公职人员不仅对上级机关负责,也要对百姓负责的制度,就要将百姓的评判引入对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而前提是疏通投诉渠道,使上级要求与百姓利益平衡统一。虽然解决“投诉难”未必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办事难”,但至少使“办事难”进入可治理状态。

  第四,健全问责机制。刁难百姓的成本太低或没成本,必助长权力的恣意妄为。当前,为改变政府机关自己当自己法官的现状,有必要建立由纪检部门、人大代表、百姓代表等多方参与的调查处理机构,统一受理百姓对于公职人员的投诉。投诉一旦被调查属实,应给予严厉处罚。

  当权力“折腾百姓”,折腾者就必须下岗,但从社会治理的常态来看,更有必要完善制度建设,以保证权力不敢折腾百姓,也无法折腾百姓。□ 文/李松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