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官员子女读书不去省城去农村 争夺政策优惠

15.09.2014  19:56

又到一年开学季,随着高考招生改革的持续推进,“寒门学子”难上重点高校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变?往年通过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等政策考上名牌大学的农村学子,学习和生活状态如何?重点高校“扩招”农村生源,在实践中又遇到哪些新挑战?

记者近期采访调研发现,在高考改革大幕开启的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成效明显且获得各界好评。但实施中衍生出部分农村学生难适应、政策效应弱化等苗头,还有待破解。

寒门学子”圆梦名牌高校

来自河北贫困山区涞源县马庄乡范台村的刘怡敏,拖着行李箱走进北京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一新生。刘怡敏高考前参与并通过清华重点选拔农村学生的“自强计划”,获得50分加分而被录取,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

帮助刘怡敏考上清华的定向招生,是各地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举措之一。为解决“寒门难出贵子”、名牌高校农村生源比例持续下降等问题,各地重点高校今年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贫困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等举措,以增加农村生源。其中,参与“贫困专项计划”的学生从去年的3万名增至今年的5万名。

据介绍,清华大学2014级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达到16.5%,其中,“贫困专项计划”录取的251名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比例为44%;“新百年自强计划”中69人被顺利录取,农村生源比例达84%。北京大学今年在全国21个省市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共招收250人,比去年增长3倍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今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1.4%。

海南临高县一中一个高三班有70个学生,50多人考上重点高校,其中4个考上清华北大,创下历史纪录。班主任王天镇说,以往由于省级高中大量扩招,挖走基层优秀生源和教师,贫困地区高中高考都很吃亏:“没有这些定向招生措施,今年班上这批学生考最好的也只能读北京邮电大学,根本不可能进清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城乡基础教育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重点高校扩招农村学生是眼下政府使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教育公平、机会公平的良好举措,有助于拓宽农村孩子成材的渠道,推动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出现自卑难适应 基层官员子女争夺政策优惠

进入重点高校的往届农村学生,校园生活状况如何?“中国网事”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不少高校有针对性的照顾下,很多农村学生很快融入大学生活。但一些通过“贫困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就读的学生表示,经历考上名牌大学的激动与兴奋之后,就得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而教育基础的差距使部分学生很难适应。

山东大学大二学生小王说,他很清楚受“贫困专项计划”照顾的自己与其他统招入校同学的差距,但即便自己在课后花很多时间补习,要跟上课程进度还是很吃力,尤其是高数、英语方面,“特别是英语口语,一开口就容易被同学笑话。

来自湖南农村的中国人民大学大二学生小余说,他去年通过“贫困专项计划”进入人大后,立刻感受到知识面、综合素质要比城市孩子差不少,学校社团组织也只参加了书法和篮球两项,而其他同学大多去了学生会、钢琴、吉他等社团,“自己很长时间都摆脱不了自卑心态,这是很多贫困地区同学的共同特点。

同时,一些地方出现的政策执行“走样”的苗头也值得警惕。海南一贫困县高中老师告诉记者,不少重点高校的贫困专项和定向招生中,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导致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

这位老师表示,即便部分重点高校要求农村户籍才能报名参与“贫困专项计划”,但在很多基层贫困地区,一些官员利用影响力将子女改回农村户口并非难事,“基层官员子女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易使政策执行走样。

教育界人士介绍,现有的农村学生招生倾斜政策,操作方式是高校将招生名额分配给各省,相应贫困县报考学生汇总后根据考分高低进行录取,因此近年来“贫困专项计划”存在向部分贫困县优质高中聚集的趋势。在户籍改革、人口流动加速的背景下,“贫困专项计划”容易助推产生更多贫困县“超级中学”,有违教育均衡发展的初衷。

配套政策仍需发力

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不少受访人士认为,在充分肯定重点高校倾斜招收农村学生政策成效的基础上,也应理性看待实施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完善与调整。

针对“贫困专项计划”录取的农村学生入校后容易自卑等问题,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针对降分录取的“贫困专项计划”新生,安排他们与教授导师、知名校友“结对子”,拓宽视野。华东理工大学对定向招生的42名农村新生,进行一周的计算机与英语集训,组织才艺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校园。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范先佐认为,教育部门和各地高校应完善农村学生入学的后续培养体系,以探索和推广农村学生暑期“集训班”等形式,帮助农村新生尽快突破“学习补课关”“自卑心态关”等障碍。

专家表示,重点高校“扩招”农村生源,增幅不宜过快过猛,应系统研究和把握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源比例的合理区间,将农村学生招录调控权适当下放至高校,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村定向招生的全程公开透明,压缩暗箱操作空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在现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充分落实基础上,应探索允许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充分利用自主招生等手段选拔农村优秀生源;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多渠道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从源头上逐步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记者李劲峰 李江涛 娄辰)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