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祛除“官员独董”杜绝利益发声筒

25.07.2014  11:14

  近期以来,A股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官员独董”离任消息,22日晚,民生银行发布的公告显示,被称为“最贵独董”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已从民生银行辞职。2013年,巴曙松以在民生银行领取的100.5万元年薪,在沪深两市“官员独董”中居首。中组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就退休官员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答记者问。(7月24日中国网)

  剖析“独董”制度,由来并无多年。看似公正、为企业注入一团活水的背景下,却让期望的源头变得更加浑浊,一些专家学者、退休官员并没有很好的恪守当初的那份原则,在企业利益的诱致下,变成了利益的发声筒。恢复“独董”原本面目,清理这些“官董”刻不容缓。

  说起政企问题,有必要去提及建国初的计划经济体系,也称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是国有供给,缺什么产什么,产多少就能销多少。在原本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封锁的时代,这些无疑是救命的唯一根本。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逐步得到世界的认可,有必要去面对全球这个大市场,在过程中,我们的计划经济遇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不干都一天”的问题,这些对激发企业活力,可以说是一点好处都没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非公有制经济被提及标注各个时间卡点,一直到现在还在逐步完善。

  转变行政体制,政府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国企”一支独大,资源政策独享的原有局面,才能让对所有公私问题和企业一视同仁,才更有利于给国有企业形成危机感和紧迫感,进行促使和助推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发挥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改革,关键在于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必须打破和扭转政企不分的情况,引进外来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目前,相对于我国来说,虽然改革已经初现成就。但很多都是无中生有,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淤生了政企改革不彻底的弊病,重点表现有,国有企业高层人员的亦官亦商,政企人员流动的频繁密集,国有企业在政府决策、资金方面享有的先天优势,甚至很多企业仍被看到一些现任官员和退休官员赚钱养老的好去处,成为了“官员独董”的奋斗场、名利场。这些情况不能解决,直接导致服务型政府功能的难以确立,温养不出国企应有的危机感,造就了一批“温室花朵”,不能抵御真正的风吹雨打,甚至在发展中一旦权力失序,导致企业的衰亡,官员插手企业事务后,很容易造成权力真空,倾向决策,不懂市场规律,很容易造成个体腐败。在这种“旗帜效应”下,很多私营企业也开始寻觅权威专家、官员担任自己企业的代言人,欲与国企一争高下,罔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竞争的秩序,权本位思想开始回复,这些问题存在,显然违背了中国改革的初衷,让市场和权力分置。

  有数据显示,在中组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下发后我国共清理党政干部在企业兼职4.07万余人次,其中省部级干部229人次,200多家上市公司独董离任。人员队伍庞杂,甚至连省部级大员们都占了200多名,如果这些都是大型企业,不难想象,这些要员、大员们的权力网链有多大?发挥的作用有多大?甚至在一些“官董”身上,出现了身兼数职的现象,即是行政上的领导,又是多家企业的“独董”,“一手是政府的帽子,一手是企业的票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在很多大是大非面前,权力向左,金钱望右,何去何从,只能弃民众而不顾,奔金钱而去。

  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政企分家,权钱两道、各归其位。佛家有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唯有撇清了是非、权力、欲望、金钱的关系,置身事外,才能方得为民真味。斩断利益和权力的关系,那些“官董”们必须要撤出来,只有没有了牵挂,才能敢于干事,敢于得罪人,一个连自身都说不上干净的人,敢于指责别人吗?不排除一些官员们,都是在这样的疾呼改革中倒地中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