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共议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

13.10.2015  00:09

  中新社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为期两天的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11日在北京大学落下帷幕。“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成为400多位中外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

  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多世纪里实现了广泛传播,唤起了普遍觉醒,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当代人类的命运。如今,人类社会依然矛盾重重,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依然存在结构性和制度性的不合理。与会者认为,作为一种反抗资本压迫、追求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今天重建人类文明秩序依然能够提供思想指南。

  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乔治·格瑞斯潘表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给出了许多与危机相联系的“形态”问题的提示,将“形态”纳入考虑范围可以更好地引导眼下大部分关于经济危机是如何植根于资本主义问题的争论。

  塞内加尔国家级哲学教授提艾诺·迪奥普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黑非洲”意义重大。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非洲各国呼唤能够振兴民族、唤醒意识的优秀思想。马克思主义在这种背景下深入非洲大地,包括塞内加尔在内的一些国家开始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改良。

  罗莎·卢森堡基金会教授迈克尔·布里认为,目前,资本主义文明正面临深层危机和转型,这可能导致21世纪第三次社会主义浪潮的爆发。第三次社会主义浪潮下的马克思主义应是全方位文明转型的反映和深化。这次文明转型将与自然、人类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体和精神紧密相连。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富有特色的中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实践引发与会学者强烈兴趣。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教授舍甫琴科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国自身特点来理解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行不悖。

  莫斯科国际大学教授格里高利·察格罗夫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超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常青之树。

  “中国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分不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表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意识、学术和方法三种形态出现。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只存在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显然不对。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等四大特色。

  当然,在实现古老文明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初步探索出一条成功道路的同时也面临着深层次问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认为,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主要还是理论自身创新不够,导致对发生变化的现实的解释力不够,说服力下降。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作为现实基础,对理论本身的内容、逻辑范式等进行创新。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仝华表示,拥有8700余万党员和430万个基层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已走过94年曲折辉煌历程,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也达66年。当前中共新一届领导人正全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保障,促进执政党自我革新,这些将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有怎样的历史命运,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还取决于不同时空条件下人们对它的诠释与创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魏波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前景取决于能否在重大问题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在这一互动中,马克思主义将可能走出困境并展现其强大的思想力量,但这需要人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探索新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