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辉: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思维
在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倍受博士生和导师们所期待。学生认为解渴,导师认为管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把握了“真理性”这个核心。
自2000年起,学校就确定了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对当代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进行专题式的深入分析与探讨,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主讲,以提高博士生的思想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课程建设思路。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以问题为导向,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曾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者的命运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的批判,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本课程通过马克思主义关于物化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等专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深度切入,彰显了其真理的魅力。
第二,紧扣当代社会现实,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本课程每年都紧密结合现实中的热点组织专题,请专家主讲。其中既有政治专题,也有经济专题和文化专题;既有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建设问题,也有国际金融危机问题。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从专业视角进行分析,既有理论的广度,又有专业深度,使理论具有了鲜活的生活支撑。
第三,结合专业背景,培养博士生的科学思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如何在教学中为博士生提供认识世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论,不仅对学生,而且对导师都大有裨益。基于博士研究生是学术研究群体的骨干的认识,组织开设了有关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方面的专题。例如,观察与思考的若干实例、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意义、科学、艺术与人生、医生的哲学理念与价值观等。在这些专题中,将唯物辩证法及其发展与不同专业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了专题的针对性。
第四,结合大学精神的思考,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学术使命感。中山大学以其悠久的人文传统和革命精神闻名于世;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训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大学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其凝固的大学特质。改革开放,中山大学在快速发展中不断凝练大学精神新内涵。“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善待学生”、“人心向学”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由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主讲的“中大的传统和我们的责任”专题一直是本课程的经典专题。他以中山大学创办、发展到走向等为纵轴,以中山大学学术、学者为横轴,以博士新生的社会责任为中心,将历史和现实、国家与大学、社会与个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同学们在百年中大历史畅游中,奠定了对大学的神圣感;从中大学者的身上理解了社会责任感。
多年来,中山大学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较好地满足了博士生的需求。其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中大校园,辐射到广州地区高校,一些兄弟院校的博士研究生也悄悄来“蹭课”。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