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带孩子任务妈妈承担90% 爸爸严重缺位
《爸爸去哪儿》,这是现在最活火的真人秀节目。节目好评如潮,除了情节有趣,还在于它直面了目前家庭教育的“软肋”——爸爸如何担当教育角色。
日前,杭州市舟山路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搞了一次小型沙龙,主题就跟爸爸有关。幼儿园调查发现,孩子的吃喝拉撒和教育,超90%是由妈妈承担,爸爸角色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失。
男人都想做个好爸爸。但好爸爸该怎么做?我们从沙龙中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同时邀请舟山路幼儿园园长金文为爸爸们支支招。
A 迷茫型爸爸
孩子玩玩具,自己玩手机
“林志颖真是个细心的爸爸,会用剩米和报纸糊窗户。再看我老公,唉……”说起自己老公带孩子,陆女士有点泄气。
孩子现在2岁出头,懵懵懂懂的年纪。对于老公,陆女士说他“也是个孩子”——1986年出生,管牢自己就不错了,如果说起带孩子,就是一副茫然的表情。
比如,让他陪一下孩子,他就让孩子在边上玩玩具,自己在边上玩手机。“在他的意识里,只要孩子不出安全问题就行。”最让陆女士哭笑不得的是,一次孩子在脸盆边玩水,老公竟然在远处大喊:“你不要玩了,听到没有,我数到3……”陆女士无奈地说,用“命令式”的口吻和两岁大的孩子说,这有用吗?
园长支招:跟孩子一起游戏
现在不少年轻家长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众星捧月”,他们可能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如果再用大人的口吻和孩子交流,效果肯定很差。和孩子沟通,很讲技巧。
比如,每天定时和孩子做游戏,时间不用长,但别少于15分钟。这样不仅可以增进父子(女)感情,一起玩的过程中,孩子会把自己的喜好、需求流露给爸爸和妈妈。这样的方式远比“命令式”交流效果好。
B 包办型爸爸
管得太多反而是害
“别的爸爸是‘甩手掌柜’,我老公是管得太多、太溺爱。”钱女士说,女儿今年4岁,老公蛮重视家庭教育,但在方法上还需要好好斟酌。
她举了个例子,老公觉得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陪孩子看动画片,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钱女士提醒老公:动画片看多了伤孩子眼睛,老公就会停一个小时,然后再换一本动画片继续放。为了让女儿今后能有更好发展,双休日爸爸还给女儿报了很多早教班,自己全程陪着。
女儿是掌上明珠,提什么要求爸爸都会满足。每每女儿有喜欢的玩具,他总会买回来,从不关心这些玩具对女儿是否有好处。
园长支招:发挥阳刚特长
这位爸爸全身心投入到对女儿的培养中,但是他的方法可能有反作用。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很关键,并不意味着他要事无巨细地包办,因为有些事交给爸爸处理不一定比妈妈来得更好。所以爸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需要发挥特长——身上的阳刚特质。
比如,假日和孩子一起跑步爬山,增强孩子体质。遇到困难时,爸爸可以挺身而出解决。爸爸的言传身教,更能让孩子培养出遇到挫折不退却的阳光性格。
C 粗枝大叶型爸爸
很不注意生活小细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真担心老公的一些小毛病,会给孩子做个坏榜样。”李女士说,老公是在外地做生意的,平常回家次数较少。难得回一次,总想放松下,一些生活上的小细节就开始不注意了。
有时候,家人喊了好几次“吃饭了”,老公才从沙发上不紧不慢地起来。吃饭时,他的手机不离手。有一次竟然被孩子说了:“爸爸你知道三心二意是什么意思吗?”老公这才把手机收回去。“孩子已经5岁了,很会模仿家长的言行,老公这种粗枝大叶的做法,真怕影响孩子。”
园长支招:
带孩子一起培养规则意识
这样的家长我们也碰到过不少,平时上幼儿园,有些孩子会迟到。一问原因,其实孩子早早起来了,是家长爱睡懒觉。平常我们教导孩子穿马路,红灯停、绿灯行,可大街上闯红灯的常常是那些大人。所以家长对自己的约束非常重要。
在规则意识培养中,爸爸这一环很重要。建议家长跟孩子订立规则,共同遵守。但首先,家长必须自己严格遵守规则,让孩子染上不好习惯的机会更少。
相关链接
瑞典男人的“育儿经”诀窍
瑞典的爸爸很喜欢自己带孩子,不主张找帮手。某网站发布了瑞典男人的“育儿经”诀窍。
诀窍之一:凡事和孩子一起做。一起干家务,让孩子成为爸爸的好帮手。不到一岁,孩子就和爸爸一起收拾玩具。刚会走时,就帮爸爸扔垃圾,每每看到没用的东西就会丢到垃圾箱。再大一点儿,又开始和爸爸一起洗衣服,每次把要洗的衣服放入洗衣机,洗完后再帮爸爸晾好。
诀窍之二:善用赞美。孩子每天都能得到爸爸无数次表扬和赞美,越干越起劲。孩子的好习惯,就在这些赞美声中养成了。
诀窍之三:一起玩玩具。这些玩具事先按类分好,由孩子主导选择玩什么玩具,怎么玩,爸爸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他玩,没有指导,没有提问,没有任何设定。玩的过程中爸爸当解说员,肯定和鼓励孩子的玩法。这样让孩子玩得很自信,同时因为没有条条框框,孩子的玩法也更有创造性。
诀窍之四:外出玩法和妈妈不同。爸爸鼓励孩子大胆地放开玩,可以抱着孩子飞跑玩“开飞机”;可以和孩子一起投入地倒立行走;可以在草坪上和孩子尽情打滚儿。这些都不像妈妈那样,担心孩子弄脏手、吃到脏东西而扫了孩子的兴。(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