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是一种状态并非生活目标 专家建议应走出个人世界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扣扣空间里的“动态王”,是网上聊天的“主力军”,但你却很少能在校园里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衣食住行”全在寝室解决;他们熟悉学校附近每一家外卖店的电话,但却从未进过店门。他们就是校园内日渐壮大起来的“宅一族”。记者调查发现,“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这两句诗成了很多大学生“宅”生活的真实写照。相较之下,大一学生初入校园对于参加社团活动更热情、大四学生为考研就业而奔波忙碌,于是大二、大三年级的部分学生成了“宅”的主力军。
吃饭、睡觉、上网,一天过去了
早晨10点半起床,穿衣、洗漱,出去吃午饭,饭后回来睡午觉,醒后上网逛一圈,吃完晚饭,回来接着上网,累了就睡觉……这是省内某高校大四会计专业李力一天的生活,自从签完工作协议后,他就开始循环这样的日子,而这也是诸多大学“宅男宅女”每天高校生活的写照。
据了解,随着考研临近,自习室座位紧张及天气转冷,大学校园中“宅一族”队伍越来越壮大。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大三学生赵晓两天没下宿舍楼,上网、自习、吃饭统统都在宿舍里解决。“呆在宿舍里不愿意出去,特别是天冷或是下雨时。”赵晓告诉记者,玩游戏、睡觉、逛淘宝、看视频就是她宅在寝室里的全部消遣。
“在宿舍宅得越久越懒,吃饭能凑合就凑合,实在饿得不行就叫外卖或者让室友带饭”,而各种各样遍布宿舍的外卖单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一点。逢到周末或假日时,赵晓也会跟朋友一起去超市“扫荡”,提前准备好宅在宿舍的“干粮”,她对此戏称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不是一个人的游戏,是5个人的战斗,必须跟队友并肩作战到底。”王洋是网络游戏《英雄联盟》的玩家,他告诉记者,已经大三的自己对户外活动早已失去兴趣,“本来有时候也不想玩的,可是开了电脑就停不下来。”尽管王洋也有心改变宅在寝室玩游戏的习惯,《英雄联盟》也已经卸载了多次,但最终又下载回来。
“随着天气变冷,外卖数量也增加了不少。”在大学兼职送外卖工作的学生钟波告诉记者,比起去参加学生活动,很多学生更喜欢“宅”在宿舍玩游戏或者睡觉。现在入冬天气变凉,钟波发现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宅”在宿舍不出来,外卖量直线飙升。
半数学生享受“宅”生活
大学生宅相百态,少数大学生也因为过度“宅”而导致了例如学习荒废、性格孤僻、生活亚健康等一系列的问题,校园“宅”文化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记者从对多数喜欢“宅”在宿舍的大学生采访中得知,“天气、游戏、睡眠”是大学生“宅”在宿舍不愿出门最主要的几个原因。
上周,记者走进某高校对该校13栋宿舍进行了随机调查。在宿舍走廊里,除了不时从宿舍传出的游戏声外,很少有别的声音。在接受记者调查的近300人中,有160人宅在宿舍。其中有36人正在睡觉,60人在玩游戏或浏览网页看视频等,另有60人在看书。有半数受访者表示是因为天气原因才选择宅在宿舍的,江西理工大学的刘轩告诉记者:“天气太热不想出门,天气太冷更不想出门,还是呆在宿舍舒服。”“宅在宿舍的同学很多,刚好可以结伴叫外卖,人少都不好意思叫人家送了。”该校的吴强也表示。记者随后走访了其他几所高校宿舍,发现类似情况比较普遍,很多同学在课余或周末都选择“宅”在宿舍不出门。
“宅一族”应该走出个人世界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陈县英老师表示:“造成大学生‘宅’的很大原因是互联网,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能接触到很多外界信息,给‘宅一族’错误的心理认知,认为他们这样也算是与外界保持联系。这样的心理安慰是有害的,不仅会造成他们与外界缺乏沟通,也会因缺少锻炼而影响身体健康。”她认为:“学校和老师应该加强引导,比如老师应经常和那些喜欢上网的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学校也可以经常组织类似篮球联谊赛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参加。”
而江西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敏岚也提醒大学生“宅一族”们,“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并非生活目标,“宅”生活的小世界不能代替现实。她建议“宅”一族大学生要勇敢走出“宅”门,回归人群,展现出大学生应有的青春活力。“现在企业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大学生必须有意锻炼自己与不同的人接触,适应不同的环境,才能适应以后的就业竞争。学生应主动走出宿舍,走出狭小的个人世界,走进社会多实践锻炼。”
■王亚云、王之班、祁琪、记者黄小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