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让小农水插上“民生”的翅膀

12.08.2016  04:04

8月,正是农忙时节。笔者来到该县平都镇太源村田间渠道,只见一条条新建的渠道纵横交错,流水潺潺;一丘丘禾苗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现在水直接淌到田里,方便的很,今年这片农田再也不愁用水了”。 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肖之初告诉笔者。与肖之初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太源村广大村民,他们的农田受益于该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灌溉条件明显改善。看到一座座水坝修葺一新,一条条规整的水渠直达农田,各项目区群众由衷地称赞说:“小农水建设,可是为咱农民办了实事啊!是咱农民摸得着、看得见的民心工程,更是咱老百姓的‘贴心小棉袄’。

安福县地处赣中西部,总面积2795.81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40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9.78万人,  耕地总面积57.2万亩,境内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近1249座,是农业大县,更是水利大县。该县自2009年开始小农水项目建设以来,潜心建设,从实践探索到创新突破中成功探索出了小农水建设的崭新路径,“安福经验”逐一破茧而出,为“决战”水利“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农业生产灌溉的瓶颈制约。

重监管“”出工程质量优良

这条U型槽沟缝太宽,边角浇筑混凝土填充物不结实,这段渠道得重新返工。”在今年年初的工程现场旬质量抽查时,农民义务监督员肖海佳的一句话,八十多米的渠道因质量问题需要重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做好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该县建立了由监理、业主代表、农民义务监督员、政府监督的“四位一体”监管体制。在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从严把关,确保对整个工程进行全方位管理。通过落实委托代理监理单位、强化技术人员现场技术指导作用发挥、突出县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每旬不少于一次对工程现场进行抽查以及发挥好受益农民义务监督员作用等多管齐下的措施,保证了工程质量。正因为监管到位,措施有力,该县仅2015年度小农水项目县7个单位工程及21个分部工程,415个单元工程全部合格,其中分部工程优良为20个,优良率95.2%;单位工程全部合格,其中6个优良,整体工程评为优良。

抓节点“”出工程施工进度

连日来,为抓住近期良好天气,金田乡金溪村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推土机、挖掘机、运料车来回穿梭,平整、挖沟、清淤、浇筑混凝土······2016年小农水项目区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为确保按照工程时间节点,保质保量的完成各年度小农水项目县的建设任务,安福县未雨绸缪、多措并举,狠抓工程进度。一是高位推动,强化责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在农田水利项目工程建设推进会上要求务必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各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务必亲自调度指挥,分管领导加强督导,工程技术、监理等人员必须到岗到位,确保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二是紧扣目标,倒排工期。按照省市的有关要求,该县水利局从人员、技术、设备等进一步整合力量,局领导分片包干、技术人员蹲点负责,实行一个项目一支队伍,倒排工期,量化工程到人到时到点,确保工程每天按质按量完成。三是密集调度,及时通报。对工程进度进行日调度、周通报,由县委办代表县委县政府直接督办,并将督办情况上报县委书记、县长,并下发各项目责任人,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责任人年度考核的一个专项内容。

强管护“”出工程长效运行

有了规范的管理机制,小农水工程就能持续发挥效益!去年我们乡遭遇了较为严重的大干旱,由于管护到位,晚稻做到了满栽满插。不仅如此,由于水有了保障,水稻单产由每亩400公斤提高到每亩500公斤左右。”洋门乡水利站刘文平站长感慨地向笔者说到。为了防止一建了之,让小农水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确保项目工程的长效运行,根据中央、省市对小型农田重点县建设管理的有关文件要求,该县明确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充分发挥“小农水”项目工程最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确定了灌区供水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制定了管护措施。在颁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证书》的基础上,建立了“灌区管理委会员+用水协会+村委会”管护制度,聘请专人实施常态化管理。因该县在2010年实施第一批小农水重点县时都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所有项目工程改造后,工程产权都及时移交给各受益的农村用水协会,由受益用水户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并由县水利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达到“建好一处、用好一处、管好一处”的目的,从而促进“小农水”项目受益区的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笔者了解到,该县自2009年开始小农水项目建设以来,建设力度之大、投资资金之多、效果之好,创历史新高。仅2014年-2016年共争取建设资金7955.61万元,新建和改造渠道157km,改造灌溉面积3.935万亩,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2.05万亩,整治山塘37座,总库容163.86万m3。小农水项目建设使全县19个乡镇、120多个行政村的农田实现了“水能顺利进田、机械便利下田”的灌溉新模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