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文凤桥:古风扑面韵悠长
文凤桥全景
文凤桥内景
文凤桥位于安远县北部龙布镇,俗称“迳背桥”,桥集山、水、屋于一体,既美观实用又有深厚的民俗文化渊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凤桥的实用功能虽然日渐退化,但却完好地保留了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和价值观,拥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旅游欣赏价值。
倚山跨水 古时驿道
近日,记者来到龙布镇迳背村,从省道利园公路东望,在两山清幽之所、绿树掩映之间,一座廊桥伫立在潺潺溪水之上。朱砂色的桥身朴素而不失高贵,青砖铸就的桥墩简单而不失坚固——那就是文凤桥。
据碑文记载,文凤桥始建于1211年忽必烈定国之时,迄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古时为安远通往广东、福建、于都、赣州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商贾、脚夫不断。相传,凡赴任、巡视的官员途经此桥时,必落轿、牵马徒步而过,以表示对造桥先人的尊重。
“为了便于通行,文凤桥曾数次修葺,不断改建。由原来的石拱桥改廊桥,又为了方便车辆通行而拆除梁柱,改为公路桥。”同行的当地干部告诉记者,随着省道利园公路的开通,文凤桥的交通功能被渐渐淡化,不再承受运输繁忙的重负。
如今,往日的喧哗渐渐沉淀,留下桥头那棵四百余年的古樟树,默默注视着历史的变迁。
精美建筑 文化图腾
文凤桥全桥用条石砌成,长40米,宽4.84米,高7米,一墩、二台、二孔。虽久经风霜、水涨水落,仍稳固完好。桥面建有长廊,属砖木、双檐结构。
走进桥头,只见廊门顶上“文凤桥”赫然在目。廊内描龙画凤、翠竹流水,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桥中央倒悬的斗盆内有彩色诗画29幅,纵览各时期艺术的变迁。
记者见到,桥中央内部还有佛龛,供奉着许真君等神像。据当地人说,每年的正月,虔诚的乡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文凤桥开展祭祀活动。人们隆重地摆上三牲,奉上茶、酒,再端上几盘菜肴、水果,祷告祈福老少平安、风调雨顺。
闲暇时,附近村民在桥内畅谈最近的各种趣事,孩子们的嬉闹,成为旅行者镜头下的一景。过往和当前,该村和外地,年长与稚幼,种种的不同在文凤桥内神奇融成一团和谐。
作为一座古廊桥,文凤桥承担了许多重要角色。它既是休憩场所、祭祀宗庙,又是交易市场、娱乐平台,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文化图腾。
发展旅游 古桥新生
就在采访期间,十几名自驾游的游客来到文凤桥参观,边走边拍照。具有客家特色、美轮美奂的古廊桥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现在,由于对面的永清岩开发得较好,他们看了永清岩后便来这里参观,游客是越来越多,还有好多是来自广东、香港那边的呢。”居住在古桥边的村民叶伟东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凤桥因年久失修、功能退化等因素,一度在风吹日晒中走向历史。然而,文凤桥却又很快重新焕发新生。
安远交通落后,经济欠发达、后发展,自然生态和文化底蕴成为安远发展最大的优势。近年来,安远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提出了“打造大旅游”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红、绿、古”等旅游业态,构建起一轴三圈四片区的旅游发展格局。
龙布镇根据安远县的规划,对文凤桥进行了修缮维护,将文凤桥与省级保护文物永清岩等景点串联起来,进行适度旅游开发并纳入该县旅游线路,形成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刘姿含 叶根松 特约记者黄崇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