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趣事:皇帝的条子是废纸

26.05.2014  14:06

  皇帝的条子是废纸

  文/赵炎

  《北京晨报》5月23日C07版,责编:蔡辉

  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随处可见和尚喇嘛与蒙元贵族在一起掺和,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元代统治者笃信佛教,尤其笃信西藏的密宗,甚至有史料还记载说,有的皇帝连新纳后宫佳丽也得让法师先睡。

  元仁宗这个皇帝,相对而言还比较重视汉化,据说对儒家的《四书五经》颇有兴趣,但这些熏陶丝毫没有影响他对法师们的热衷。

  有个叫妙总统的法师,最讨元仁宗欢心,为了让妙总统高兴,他居然亲自写条子给中书省官员,说是要给妙总统的弟弟弄个五品官做做。没想到中书省有个叫张思明的参知政事(这个职位在元朝不够副相)坚决反对不给办,把皇帝的条子当废纸了,这让元仁宗很没面子。

  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皇帝坐拥天下,权力大得没边,他想让谁做官,下个正式诏书即可,需要写条子走后门吗?其实不然。古代选拔官吏也是有一整套制度的,没有科举时,通过举孝廉擢贤能,有科举时,就更不用说了,挤过独木桥,才能吃皇粮。诚然,皇帝对臣民有推恩荫补权,但如果缺乏充分理由,恣意胡来,宰执依“”可行使有限的制约权。此时,皇帝就需要走后门,如宋真宗为了去泰山封禅,就曾走后门行贿过宰相王旦。

  张思明拒绝的理由就是依“”,他说:“选法,天下公器。径路一开,来者杂遝。故宁违旨获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译成白话就是,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庄严而神圣的,您带头开后门走捷径,将来势必会影响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因此,我宁愿得罪您,也要依“”办事,决不能让外界据此对您说三道四评头论足。

  元仁宗写条子本就无奈,又遇到牛鼻子臣子,心里窝火是肯定的,不禁“大怒”。毕竟是“人治”社会,对最高权力的制约相对较弱,社会的公平正义或至善,还停留在嘴上说说的阶段,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本人的良知和自律。元仁宗似乎还当得起一个“”字,他知道张思明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事情办不成,他对妙总统的许诺就没法兑现,很丢面子!所以,他私下里跟张思明商量:“这一次爱卿就答应了吧,朕保证下不为例好不好。

  好一个“下不为例”,近乎央求的语气了,但他一转身就开始报复,你张思明不是牛气吗?好,把你调离行政机关中书省,去万亿库做提举,也就是财政部长,并褫夺张思明的文散官身份。有趣的是,这回元仁宗同样失算。

  皇帝花钱,由少府计划,通过近臣内侍去国库支领。这些近臣内侍哪个不是老虎头上的苍蝇?平时狐假虎威惯了的,到万亿库,跷起二郎腿,喝着香茶坐等,免不了还要假公济私,玩点花活,弄点虚头。自打张思明接管万亿库,再没那好事了,一切按制度来,“持法峭直”,想倚仗皇帝的条子或面子多拿好处多揩油水,门儿也没有。那段日子,仁宗与他的近臣,莫不是勒紧裤腰带混生活。

  皇帝心里不爽,又不能公开说张思明不对;身边人心里更不爽,提到张思明,没一句好听的,进谗言的进谗言,构陷的构陷,终于使仁宗下了决心,将张思明调离万亿库,出为工部尚书。这是一个比较辛苦的差事,治河筑坝搞水利,风里来雨里去。元仁宗心想:二品大员怎么着,累死你!

  然而,张思明丝毫不觉得这是皇帝因为走他的后门不顺而故意整治他,一如往常干得很起劲。他有自己的为官标杆和从政良知,即不管干啥都要干好,想在他身上找出作风问题,简直就是做梦。

  元仁宗心里还得意呢,过了一阵子就问左右:“那个姓张的在工部是不是很郁闷?”左右回说:“哪里呀,皇上,他还是老样子,每天忙忙碌碌,正干得热火朝天呢。”元仁宗听后,失落是有点,感动更多点:这样的好官再不能委屈了他!随即下诏调张思明到宣政院任副使。其后再未发生皇帝写条子的事儿,因为仁宗知道,有张思明在,后门走不通。

  张思明,字士瞻,河南获嘉县人,自幼博学强记,口齿伶俐,声音动听,至元十九年入仕,曾被忽必烈赞为“斯人可用”。也正是因为他的记忆力超强,所以特别熟悉法律条款,与谢仲和、曹鼎新同称三绝,但在执法严谨铁面无私方面尤胜谢、曹二人。

  元文宗即位,张思明拜相,重纪至元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死后人们才发现,这位刚直不阿的当朝宰相竟然穷得一塌糊涂,没有房产,陋室里找不到钱帛、纸钞乃至任何值钱的东西,倒是书籍很多,约有三万七千余卷。这哪像官员之家呀,简直是个图书馆。

  从张思明反对皇帝走后门并受到重用来看,元朝中期的几个皇帝倒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他们似乎知道一个道理:用干部要看其德性和能力,不被某些上级写条子打招呼所干扰的干部,才是真正的好干部。(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