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上高田心农村客家俗语新解
上高县田心农村,不仅自然风光秀丽,更吸引人们的是那些语言通俗、内涵丰富的客家俗语,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几个方面。
衣:过去田心由于贫穷,穿新衣是一种奢望,一般要到过年才有新衣服穿,这叫“过年穿新衣,新春见亲戚”,体现了客家人的好客和真诚。有的农民家庭困难,就只好“衣服年年穿,邻居事事帮”,民间互助意识寓于其中。解放后,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日子好过了,俗语“一件新衣一个节,懂得感恩不忘爹”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面貌大为改变,又有了“国家自家都是亲家,新衣新屋还有新人”。近年来,又出现了反映社会稳定的俗语“穿着讲个性,和谐得人心”。
食:笔者在一位耄耋老者的家里,听到了很多“民以食为天”的俗语故事。
相传,早在明朝初期,田心的农民都是移民而来,而且是客家后裔。为了尽快适应当地的山水风情,很多人翻山越岭寻找可以种植的种子,其中一个老人拄着拐杖也四处寻找。在夕阳西下后,忽然一道彩虹掉下,尾巴就落在田心镇的马鞍山下。这时一个白发飘飘的老寿星嗬嗬笑了几声,丢下几粒东西就走了。人们跑去捡起来,这就是田心镇最早的凉薯种子。这样就有了“食在天边,勤在身边”的俗语。
俗语“一日少一顿,一年少一村”,反映了田心农民节俭的传统美德,“自己种养,不忘爹娘”,田心农民孝顺老人的风尚略见一斑。“没有吃,不怕苦;有了吃,要多思”,反映了田心农民自力更生的思想。
“餐餐不要多,健康需要乐”,保健意识在田心民间也有文化底蕴。在江南村、黄家村等地,记者看到了很多寿星。他们不仅身体健康,还自给自足,过着自在幸福的晚年生活。有的老人还会吹笛子、练武术、练书法、绣鞋垫等,都是“善养身,德养心”的结果。
此外,还有很多诸如“省吃不求名,勤俭能救命”“活得幸福靠自养,过得自在要心安”“邻居是个宝,吃饭也常有”等俗语。
客家人的饮食文化更有韵味。比如“餐桌放素多,客人不敢坐”“有客来,主人爱”“自家吃求饱,客人吃要好”。这些俗语,既反映了民间的情感素养,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
住: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田心农民对住房的追求,也通过俗语得到很好的诠释。古代“住在水沟边,喝水要靠天”,民间生活艰辛如斯。解放后,“茅屋放柴草,正屋住亲宝”“一家有新屋,亲人去祝福”“家宜坚固,人走正路”“住是一觉事,善是一生礼”。多了读书郎后,这里的俗语也越来越有艺术。“书在正屋住,人在书里铺”“心善屋要好,书高人要勤”“家有牛羊猪,人要勤致富”“邻居有一老,一村都是宝”。尤其是近几年,住进小洋楼或者别墅的群众又有新的俗语“家家住新屋,人人都有福”“书房建楼下,楼上住爹妈”“绿色在楼边,红心在人间”。“孤儿有帮助,政府给屋住”,这又是民间俗语的新解。
田心农民在进入小康生活后,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聘请建筑专家对房屋的建设进行设计。目前,该镇网络覆盖率达到了百分百,村村通了广播、电视、电话。手机拥有量居上高之首。2013年,田心镇又在全县率先实现安全饮用水工程。于是有了新俗语“住要求档次,人要有本事”。
行:“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这是田心民间最流行的一句口头禅。旧社会,“有钱人行天下,无钱人天都怕”。田心开始有自行车后,“骑自行车走亲,亲情越来越近”。头脑活络的客家人,有钱就买车。于是,有了“车型讲高档,人心图安康”“一日行千里,温情在心里”。田心客家美女出门喜欢“体格好苗条,出行车变俏”“书在手边放,路上需心安”。田心干部下乡也讲究“自行车下乡忙,群众欢喜传”。这是曾被中央电视台播过的新闻。该镇干部率先在江西省干部队伍中,不坐公车,骑自行车下乡,这个自行车第一镇,深受群众好评,“干部实事勤办,群众和谐平安”。
“文化靠宣传,人生需善良”。田心民间俗语再次提醒人们,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中华美德,“话要有人讲,德要有人传”。愿健康的民间俗语传播更多正能量,为农村实现小康梦作出新的贡献。(黄长贵)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