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有这样一个村,过去,因可建地缺乏等原因,全村20年内没有建一幢新房,如今,旧貌换新颜,一幢幢三层高别墅原址上拔地而起,没多占一分地,村里人人住上了新房;
有这样一个村,过去,民风彪悍,脏乱差远近闻名,邻里乡亲听了就摇头、躲着走,如今,旧村展新貌,新风新时尚引得十里八村乡邻羡慕,并吸引全省各地前来参观学习;
有这样一个村,过去,干群关系紧张,村级组织长期处于摆设状态,如今,旧村焕活力,干群关系融洽和谐,成为“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的生动实践,省委办公厅信息研判处深入调研后,认为其做法有可复制推广价值,省委书记、省长为此也作出重要批示。
这个村,就是高安市石脑镇梅江自然村。5月底,记者走进这个村,倾听村民拆旧建新的酸甜苦辣,感受村民搬过新房后的幸福甜蜜,同时也探索其拆旧建新的经验和启示。
启示一:真情解心结——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形成拆旧建新合力
梅江村是幸运的:离石脑集镇和320国道仅0.5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受益于汽车货运和农产品加工,村民比较富裕。
梅江村又是尴尬的:全村305户1250人,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受可建地严重缺乏、地势低洼易洪涝等因素影响,至2013年,村里20年来无一村民在本地建新房。
村民陈建德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切身体会。他家住的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房子,一家四口蜗居在一间只有20多平方米的房间。“房间里放两张床,我们老两口睡一张,两个儿子睡一张。尤其是儿子长大了,睡在一起真是不方便。”陈建德说。2013年春节,在赣州工作的大儿子陈文星满心欢喜地带着女朋友回家过年,老两口可高兴坏了。但看到他家居住条件,第二天,女朋友就提出分手,一个人回家去了。看着儿子伤心失落的样子,陈建德也难过得掉下了眼泪。
“我们做梦都想着要建房。”村支书陈社员说,“村里200多户村民都想建房,可村里根本没有这么多宅基地,200多幢房屋如果建在耕地上,需要占用150亩耕地,这不符合国家政策。”
2012年11月底,石脑镇在全镇开展“让身边的老百姓说共产党好”主题实践活动,旨在梳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梅江旧村改造,就是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之一。
解决村民住房问题,最佳也是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拆旧建新。为此,在镇里的支持下,村里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反复征求意见,最后制定了村民一致认可的“群众负担建房资金、政府解决防洪问题”的原地重建新农村初步方案。
拆除全村400幢房屋,工程巨大,难度可想而知。第一次召开村民代表动员大会,村小组老组长陈六闲就打起了退堂鼓,跑到村支书家里辞职:“拆旧建新难度太大,会打破脑袋,我干不下去,还是另请高明。”80多岁的陈老汉也站出来反对:“现在的房子虽然旧了点,可总可以遮风挡雨。万一我的房子拆了,新房子又做不成,到时无家可归怎么办?”
面对村民的质疑和顾虑,村支书陈社员带领村组干部每家每户上门做工作。刚一踏进陈老汉家门,竟被老人用扫帚给赶出来。老人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一家10口人挤在一间8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为了打消老汉的顾虑,陈社员带着村组干部一次又一次上门,苦口婆心做工作。当了解到其家庭困境后,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低保问题,主动联系出租房,解决全家安置过渡问题。陈老汉被陈社员的执著深深打动,主动拆了旧房,并当起村里的义务宣传员,动员村民响应号召,尽快拆掉老房子,空出宅基地,建设新农村。
为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党员干部把宣传发动会开到了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听取每家每户的意见建议,让旧村改造的各项政策明明白白深入人心。遇到个别“困难户”、“钉子户”、“难缠户”,村组干部面对面交流,有的一家甚至上门20多次,反反复复讲政策,对比算账,讲清利害,解决其实际困难。
陈文斌是村里的退休教师,他家里原来有三幢房子,可按村里规定,一家只能建一幢,他家拆三幢老房子也只能建一幢新房。陈文斌的老父亲不干了:这样不公平,凭什么把自家宅基地让给别人?陈文斌怎么劝,父亲都不松口。于是,陈文斌趁老父亲赶集时,把房子拆了。他这种舍小家、顾大家,乐于吃亏、甘于奉献的精神,为村民树立了榜样,大大加快了拆迁工作进度。
“农村工作,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各人利益诉求不同,一个人思想不通工作就难开展;易,只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说起梅江村拆旧建新的体会,高安市、石脑镇主要领导表达了相同的心声。
启示二:民主促民生——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吸取民智,让每一个群众参与进来,群众的事真正由群众说了算,难题迎刃而解
旧村改造难,在民风彪悍的梅江村更难。
新房、旧房、厨房、牛栏房,伴随着各种私搭乱建,整个梅江村房屋性质异常复杂。如何拆,先拆谁?这是摆在政府面前最迫切的问题。
2013年6月25日晚上,一场特殊的座谈会在村里召开,高安市委主要领导带领城建、国土、民政等相关部门“一把手”,和村民在一条板凳上,共谋新农村建设蓝图。
“村里没有宅基地,又不能占用良田,只有拆旧建新一条出路,可以把梅江村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多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
“拆旧建新既节约了土地,又节省了建房资金,但一定要统一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
“对于建不起房屋的孤寡老人,拆掉他们的老房子后,如何安置……”
村民们畅所欲言,说出了大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各部门纷纷出谋划策,为新村建设有序推进提供坚强后盾。
“让群众做主”,落实在整个拆迁过程中。要不要拆迁,由老百姓自己决定。在政府明确资金投入安排、集约使用土地、困难户合资建设等总体要求后,村干部组织引导群众讨论确定了“三条硬性前提条件”、“五个统一要求”,以及“先拆者先建”、“党员干部先拆后建”、“困难户筹资办法”等一系列具体实施细则。同时,发动群众全过程参与监督,并成立了由5名村组干部组成的新村建设筹委会,义务负责规划、拆迁、搬迁和建设等各项工作。
“合情合理合法,公平公正公开。”这是村干部在此次旧村改造过程中说得最多的话。
在走访中,筹委会干部了解到,村中有几位五保户,老房子拆掉后,无房可住。村里出资2600元,先买下村旁边陈东生的老房,作为周转房,供五保户居住。村里的老人反映,在外面租房子住,家里的寿材不能带过去,也不吉利。针对这一情况,筹委会筹集2万多元资金,建成了一座双层临时用房,把村里的寿材集中存放,让在外居住的老人们没有后顾之忧。
村民陈桂元、金辉秀夫妇,生了两个女儿,都嫁到了外地,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纯女户,当时住的是上世纪90年代房屋。想到拆房后,自己将无处可去;加上建房需要一笔费用,而家里经济条件也不算好,有抵触情绪。村治安主任陈永明积极想办法,他知道镇上原来的中心小学有几套房还没拆掉,于是主动协调,让陈桂元夫妇在学校住了下来,水电费由村里承担。“如果不是村干部的坚持,并周到地帮助解决困难,我是不会同意重新做房子。”说起村干部的关心,陈桂元动情地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多月的时间,筹委会就与18户村民签订了拆房建房协议。2013年12月底,按照“先拆先建”的原则,这18户的老房子顺利拆除,第一批新房建设也随即展开。
“梅江旧村改造,最让我们村干部感动的,是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说起旧村改造的日日夜夜,村支书陈社员感慨万千。
为把“一户一宅”原则落到实处,梅江村确定了建新房必须满足三个硬性前提条件,即:建房者必须是适婚以上年龄男子;家中只有一个适婚年龄男子的必须做到“子建父不建、父建子不建”;建房前必须拆除原有全部旧房。
陈国辉是位六旬老人,有一个儿子,以前旧房占地300多平方米,按照“一户一宅”原则,他只建有一幢168平方米的新房。“看上去好像是吃亏了,但实际上更划算。原来村里的路十分狭窄,且旧房子由于地势低,经常遭遇洪涝。如今的新房子有三层半,既美观又宽敞明亮,比原来好多了。”陈国辉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据了解,拆旧建新,梅江全村共拆除面积4.14万平方米,如此大的拆除面积,在高安市的旧村改造中也是少见,但全村没有一个“钉子户”,没有一户村民上访。5月27日,记者再次走进梅江村,只见一排排别墅拔地而起,白墙灰瓦镶嵌在葱绿田野中,村里村外水泥路四通八达,房前屋后花团锦簇……好一幅风光旖旎、赏心悦目的新村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