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兴赣的“赣南启示”
犹如一声号角奏响,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从此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赣南,是一片浸润革命烈士鲜血的红土圣地。当年赣南苏区240万人口,33万多人当红军,60多万人支前参战;有名有姓的烈士10.82万人,分别占全省、全国烈士总数的43.8%、7.5%。战争的创伤和历史的原因,曾经让这块红色故土长期处于窘困境地。
在党中央特殊政策扶持下,在省委十六字方针指引下,还是那方红土地,还是那些笃实、坚韧的客家人,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让赣南老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实践证明,党中央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决策英明正确,省委十六字方针顺天时、应地利、聚人和。两年来,929万赣南儿女始终坚定信仰,敢闯敢干,务实求真,干群一心,在改革振兴、实干兴赣的宏伟实践中,砥砺奋进、勇毅前行,带给我们许多可资借鉴的现实关照和发展启示。
实干兴赣,坚定信仰是支撑。人民有信仰,事业才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赣南红土圣地孕育形成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赣南人民。今天,赣南老表延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把热爱党、跟党走的坚贞信念,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短短两年时间,红土圣地化茧成蝶,呈现出恢宏的“赣州气象”。赣南的实践昭示我们,坚定的信仰,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只要信仰不移、信念坚定,就能凝聚起促进发展的强大力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干兴赣,敢闯敢干是关键。不怕重如山,就怕脊梁弯。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各方利益交锋,各类矛盾交织,各种声音交错,考验着我们改革的勇气和智慧。新一届赣州市委、市政府敢于“自揭家丑”,袒露贫困落后的现状,顶住压力和非议争取政策扶持;敢于直面困难、问题和矛盾,动真碰硬,迎难而上,推动政策落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民生福祉。改革发展,没有既定的模式,更没有统一的套路。赣南的实践昭示我们,只有坚持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中,敢闯“盲区”、敢闯“难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地方发展的特色道路。
实干兴赣,务实求真是保障。推进改革振兴,干部是关键,作风是保证。政策再好、设计再好,没有好作风就落不了地、见不到实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曾经贫瘠的赣南,两年之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全省末位前移至第一位;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均实现“三年翻番”,靠的就是艰苦奋斗、务实求真的好作风!没有“白加黑”“五加二”的拼劲,没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没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韧劲,就没有振兴发展的后劲。赣南的实践昭示我们,只有实干,才能筑牢梦想的根基;只有实干,才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阶梯。
实干兴赣,干群一心是基础。干群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近几年,赣州创造性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激励和推动党员、干部“进村赶考”,密切了干群关系,凝聚了民心民力,老百姓交口称赞“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形成了“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共产党得民心”的喜人局面。赣南的实践昭示我们,只有干群关系和谐,才能激发干事热情、汇聚磅礴力量、增添创业智慧;只有干部群众合力奋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逐步化为现实。
以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为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擘画出更加壮阔的江西发展新境界。(江西日报评论员)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