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从党的十九大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种理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
一种思想,唯有引领时代,方显磅礴伟力。
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中,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
当拥有8944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闪耀的真理之光必将照亮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课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探索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金秋十月,一个收获硕果与孕育希望的季节。
党的十九大报告向世界宣告: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就在于我们党的科学理论指引。”十九大代表、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是时代的先声。十九大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别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革命、为谁革命、靠谁来革命等重大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各项事业发展,又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十九大代表、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说。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十几亿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的内外困扰叠加出现……
面对这道复杂难解的方程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增强政治定力、坚定理论自信,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世界眼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写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崭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八个“明确”清晰阐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齐鹏飞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无论在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还是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十四项基本方略进行具体谋划。
中央党校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严书翰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8个明确’和14条基本方略,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大成,是各种经验性成果的集中展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引着想要透过中国找寻未来方向的世界目光。
就在十九大召开之际,已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600多万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又一次掀起了研读热潮。
长期专注中国研究的美国专家罗伯特·库恩说:“这本书提出的国家治理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是囊括国家生活和民众、社会等全方位的执政方略,向全世界发出了清晰的政策宣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迅速变化的时代和新的伟大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比如,坚持新发展理念,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光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理论。
十九大代表、广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杨汉卿深感:“十九大报告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推动治国理政不断取得新进展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十九大报告所阐释的,正是过去五年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评价说:中国共产党有生命力和成功的原因,就是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本地化和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而这一过程仍在继续。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实际,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令世界惊艳的治国理政成绩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大举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扮演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500多项改革举措挺进深水区、敢啃“硬骨头”。
——“‘老虎’‘苍蝇’一起打”掀起史无前例的反腐风暴,形成“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压倒性态势”。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催动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的脱贫攻坚,创造每小时1500人脱贫的人类纪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徐徐展开美丽中国壮阔画卷,“两个轮子一起转”全速发动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凝聚13亿人共同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在世界惊叹的目光中,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全局性、长远性的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2017年,井冈山市、兰考县率先脱贫,中国贫困县实现了第一次数量上的减少。
从变“面上掌握”为“精准到人”,从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从变“固定受益”为“精准进退”,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
十九大代表、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说,没有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指引,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顽强拼搏,就没有井冈山脱贫“摘帽”的伟大胜利。这也充分证明,科学的理论只要同实践结合、被人民掌握,就会散发出真理的光芒、产生无穷的力量。
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这个进程的受益者。世界知名民意调查中心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中共和中国政府的满意程度,高于全世界其他政体下的大部分国家。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木才说,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为民理念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等治国理政的要素之中。
五年前,习近平在履新之初曾说:“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他走遍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地调研脱贫攻坚;走进厂矿、企业、科研基地,详细了解改革瓶颈;走访农家、社区、养老院,耐心询问民生关切;深入边关哨所、连队营房、军事演习的前沿阵地,发出强军兴军号令……
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用朴素平实的语言阐明观点和理论,在万众一心的美好期盼中凝聚开创未来的决心与信心。
在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聚集区,市值超过3万亿元的互联网标杆企业纷纷入驻,共同打造全球互联网产业创新创业优选地;
在云南瑞丽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公路、铁路与“空中走廊”建设快马加鞭,这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通道枢纽”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中国西部开发的前沿地带……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韩庆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围绕时代之问、聚焦当下实践的理论体系,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系统总结,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璀璨结晶,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作为首批应邀参与中共十九大报告核稿、润色的外籍专家,60岁的阿拉伯文专家叶海亚对“新时代”的提法印象深刻:“这是对中国新的历史定位,将促进中国更快实现全面现代化,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希望加快发展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考验。
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变的是‘主要矛盾’,不变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我们的‘最大实际’与‘最大国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这些“变”与“不变”进一步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
经济总量“蛋糕”做大,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仍然突出;绿色发展步入常态,生态基础薄弱、环境质量约束的短板依旧显著;地区发展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后,贫困人口与低保人群的公共服务仍显不足……中国共产党领航的“中国号”面前,有开阔水域,也有急流险滩;有江河归海,也有乱云飞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阶段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只有创新的理论才能发挥党的创造力,才能既不会因墨守成规而裹足不前,也不会因迷失方向而走上邪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说。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奋斗目标。
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建设美丽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十九大报告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路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美丽”格外亮眼。
“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日,就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始之时。”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说,这一历史阶段,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冲刺阶段与第二个百年目标起跑阶段的衔接过渡期,是第一个百年目标收好官与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好局的双重任务期,是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发展更有品质、治理更有水准、人民更有获得感的提高跃升期。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战略安排。
蓝图分两步,明确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此时,距离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正好整整30年。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一棒接一棒地为中国现代化而奋斗。
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创新,我们党有充分底气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15年,并且充满信心地提出了新的2050年目标。这充分说明我们党的思想、理论、战略是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是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使命。
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小康的目标不断做出新设计、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广阔土壤中,不断创造着伟大奇迹。
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十九大报告中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回顾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起伏,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得失,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十九大代表、春江集团党委书记裴春亮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在进一步深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书、路线图更加清晰。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七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十九大代表、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党支部书记孟祥飞说:“96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引领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关键在于始终能够用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下,我们国家必将迎来新的腾飞、实现新的跨越!”(记者吴晶、刘雅鸣、叶前、姜潇、黄小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