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防治全国关注

08.08.2019  15:21

    本报记者 钟秋兰 钟端浪 实习生 顾 葳

        45年前,全国第一个宫颈癌防治研究所在宜春市靖安县成立,紧接着,全国第一次宫颈癌防治现场会在靖安召开,为全国宫颈癌防治号脉开方,原因是靖安县为宫颈癌高发地区,得到国家部委重点关注;

        45年过去,传来消息,今年11月,全国宫颈癌防治现场会将再次在靖安召开,这一次,则是因为靖安宫颈癌防治得力、研究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宫颈癌防治“靖安经验”全国瞩目。

        7月31日,群山环绕的靖安小城在盛夏时节仍带有一丝山城特有的静谧与凉意。记者一行来到了刚刚迁居新址的靖安县宫颈癌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宫防所”),在这幢略显陈旧的小楼里,拥有国内先进的宫颈癌防治技术和力量,数以万计的靖安农村妇女在该所接受过宫颈癌筛查防治。

        这里是全国首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针对宫颈癌单个肿瘤防治而建立的防治研究所,也是靖安妇女所熟知的地方。

        不同于大众印象中的“谈癌色变”,在这里,谈起宫颈癌筛查防治,靖安妇女更多的是开放感激的心态。在宫防所,53岁的吴梅(化名)主动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防治经历。吴梅告诉记者,她是在2012年的全县筛查中被检测出宫颈癌早期症状,后经过两个月的积极治疗得到好转。“没有宫防所的早期介入筛查,我还没有发现自己得了这个病,真的很幸运。”现在吴梅仍坚持每年主动接受检查,并将早期筛查防治的重要性传递给了身边的姐妹们。

        同样,得益于宫颈癌早期筛查的还有靖安县仁首镇莲塘村对门组村的余某,2013年筛查队伍来到村里普查时,村中妇女们并没有意识主动来筛查,作为村干部家属的她带头参与检查,结果检查出了宫颈癌早期症状,也因此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吴梅和余某的“幸运”来自于靖安县45年来不间断的“早诊早治”防治方式和因地制宜的健康普及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这里的防治工作已进入常规化,并基本实现了常住人口宫颈癌“零死亡”的目标。

        从1974年开始,靖安县的宫颈癌防治工作已经延续了45年。

        2008年7月,靖安宫防所被原卫生部批准为全国子宫颈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农村示范基地;2012年,江西省原卫生厅将靖安列为江西省农村妇女宫颈癌免费筛查基地项目点。2012年-2019年上半年,靖安县共免费筛查农村妇女45006人,查出宫颈癌8人、癌前病变331人、卵巢癌1人,对查出的病人及时进行了干预和治疗,达到了早诊早治的防治效果,真正形成了“现场-临床-实验”三结合的宫颈癌防治研究体系,成为中国健康扶贫工程组委“妇科病筛查中心”。

        靖安县宫防所“”出了特色,也得到了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抗癌协会、上海医科大学、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江西省疾控中心等医疗科研单位的扶持,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十一五”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中央财政地方政府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妇幼健康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等科技奖项。

        参与了靖安宫防所技术指导的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三甲办主任李凌告诉记者,“靖安经验”有6大创新点——率先在农村落后地区开展子宫颈癌的早诊早治现场工作并坚持采用“低成本”的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我国第一个农村子宫颈癌防治研究现场,也是现存唯一一个子宫颈癌单病种研究基地;在我国首先发现HPV58亚型(1996年在国内报道),并进行了子宫颈癌病毒学病因的相关研究,初步揭示了我国不同地区子宫颈癌病毒病因和为即将开展的HPV疫苗人群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在国内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群体水平阐述了宫颈储备细胞增生、分化、癌变过程,探讨了子宫颈癌前病变的癌变机理,并提出了子宫颈癌三大危险因素及其与癌变机理、病毒病因内在联系,为早期诊断和应用细胞分化药物进行预治工作提供了依据;首次在江西省运用Markov模型分析等卫生经济学方法评价低成本肉眼观察法VIA VILI筛查方案;最早探索国家-省级-县级综合防控模式,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二、三级防治的培训和健康教育体系。

        坚持必有回报。李凌告诉记者,靖安县宫颈癌防治工作得到了全国关注,在我省,修水、铜鼓等地已试点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