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4家民办博物馆命运为何大不同?
坐落在新余市抱石公园的民办博物馆——湘赣边区抗日战争博物馆,随着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日子的临近,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个博物馆是新余市民间收藏家宋子枫自筹资金建成的,去年7月免费开放以来,接待人数超过5万人。
像湘赣边区抗日战争博物馆一样,从个人收藏转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全省已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24家。面对每年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维护成本,资金来源成为民办博物馆最大的考验。由此,有的民办博物馆做得风生水起,有的却遭遇即将闭馆命运。
如何改变民办博物馆建成后难以为继的窘境?5月25日,省博物馆学会理事梅联华说:“民办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产品的复制等,通过‘造血’自救。”
民办博物馆方兴未艾
景泰赏石博物馆2011年3月经省文化厅批准设立,是全省唯一的民办赏石博物馆。这个民办博物馆是玉山县地质学爱好者周树睦耗资千万元,建成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奇石馆,馆内收藏当地各个时期的地质化石1.38万余件。
周树睦告诉记者,博物馆年接待三四万人,每年的维护费用超过20万元,由于是免费开放,这些开支都是由自己创办的另一家企业的利润补贴。
据了解,2006年国家出台了《博物馆管理办法》,鼓励设立民办博物馆,2010年七部委发布促进民办博物馆意见后,申报民办博物馆的个人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已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24家,涉及军事、艺术等各个方面。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民间投资热的兴起,民办博物馆的建设方兴未艾。
在全省24家民办博物馆中,景德镇市占据了“半壁江山”,有12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白光华说:“随着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发现,仍有许多珍贵文物散落于民间,且国有博物馆受机制、体制的束缚而无法将其尽收囊中。此时,民办博物馆便应运而生。对国有博物馆而言,民办博物馆无论在藏品类型、陈列主题还是收藏价值上都是必要的补充。”
这些民办博物馆,从一开始建设到维护均是“自给自足”,导致不少建设者不得不“自我牺牲”。乐平市涌山古人类遗址博物馆,由当地村民徐裕西斥资200多万元建设的。为此,年逾古稀的徐裕西卖掉加油站,并举债百余万元,去年底开馆,由于日常运行维护开支较大资金无以为继,可能面临闭馆的命运。作为江西省民办博物馆第一人,胡宝林兴办了南昌市宝林博物馆。因为旧馆被拆迁,原博物馆的拆迁款共590万元,兴建新馆需投入720万元,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卖掉自己的住宅。
记者采访获悉,今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新版《博物馆管理办法》,在设立条件,财税政策扶持等方面对国有和民办博物馆一视同仁。这或许为民办博物馆带来了“福音”,有关人士指出,维持规模如此之大的众多博物馆运行,不应仅仅依靠政府输血,还应该思考别的途径。
每年旅游旺季,在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古瓷研发、拉坯、上釉、烧制、手绘、再烧制等古瓷工艺流程“现场秀”吸引了很多游客。这种展示本身也是营销,游客中约10%左右的人会选择现场购买仿古瓷作为纪念。
窑陶瓷艺术博物馆负责人黄云鹏说:“很多人慕名而来,根据他们需求开发出更多的仿古作品。博物馆带动了企业发展,开发文化产品也是对博物馆文化的一种传承。”这种思路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2010年11月,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被正式认定为民办博物馆。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博物馆系主任曹柯平表示,民办博物馆的兴起是好事,丰富了馆藏内容,但是也应该看到社会上民办博物馆层次差别较大,有些私人收藏者热情很高,投入也很大,但由于缺乏资金后期博物馆展示的效果并不很好。
面对现实的困境,怎样生存乃至发展壮大,仍是民办博物馆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对此,省博物馆学会理事梅联华说:“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之道,是兴办文化产业实现博物馆的‘造血’功能,如园区中建茶馆、文物商店等。”
去年10月20日,全省首个农耕文化博物馆在抚州市揭牌。该馆负责人周志荣通过发展体验式农业休闲旅游的路子,种植了300多亩果树以及蔬菜等农作物,供游客体验农耕生活。周志荣说:“博物馆、农耕文化基地等均是免费开放,游客餐饮、采摘等是有偿消费,这既让消费者更深了解了农耕文化,又让我们获得相应的资金维护农耕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