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参加“封禅”的第一位皇后是怎样谋事的?

18.03.2015  12:49

  原标题:史上参加“封禅”的第一位皇后是怎样谋事的?

  古代的武则天封禅图。

▲现在泰山上的封禅古迹。

  “双束碑”原立于泰山南麓老君堂院(虎山水库西侧),1960年在老君堂东侧建亭一座,将此碑移至亭内;十年浩劫期间,文物工作者趁黑夜将其埋入岱庙炳灵门外地下,使之幸免于劫难。现藏于泰安市博物馆(岱庙)。

  唐朝麟德三年(666年),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封禅泰山,这是中国历史上旷古未闻之事。她还令制有关封禅的《双束碑》一通,从而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泰山之上。当年,此事极大地提高了武则天的社会影响和地位,为其日后登基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她的政治智慧和行事缜密。

  秘密“点赞”,推动成行

  泰山,在今山东省东部,为中国五岳之首。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为筑坛祭天;“”为辟基祭地。据传古代有七十二君主来此祷祠,自秦始皇以下始有记载。

  然而,封禅泰山非轻易之事,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例如贞观初,唐太宗就曾与臣下多次讨论封禅,魏征则陈说利害加以劝阻,故“屡议屡罢”。贞观十一年(637年)、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连续颁发 《允行封禅诏》和《封禅诏》,但因洛阳水灾及其他原因而“终未成行”。唐高宗时,天下屡现“”、“麒麟”等祥瑞之物,百官便纷纷请求封禅。武则天虽然也积极参与其中,却采取了“密赞之”的策略手段,不事张扬地说服了唐高宗。此即《旧唐书·礼仪三》所载:“高宗即位,公卿数请封禅,则天既立为皇后,又密赞之。”所谓“密赞之”与今天网络“点赞”的做法差不多。武则天所以采取“密赞之”的策略,她是有所考虑的。因为此事是大臣们先提出来,如果公开表示支持,实属附和,那么,就会给人留下皇后屈尊的口实。由于当时她的“密赞”没有公开的原因,故其内容没有流传下来。

  襄理筹备,提前立碑

  麟德元年(664年)七月一日,唐高宗下诏,宣布三年正月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命各州都督、刺史要在明年十二月集合于山下,诸王十月集中于东都,至此全国进入筹备阶段。这年冬十月,武则天一改“密赞之”的做法,开始公开议论封禅,并参与了准备诸事宜。

  其实,早在显庆六年(661年)二月,群臣请求封禅之时,武则天就开始有所行动,提前派人在泰山上立下石碑一座。《泰山历代石刻选注》记载其碑文是:“显庆六年二月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兴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此碑称作“双束碑”,形制独具一格。双石条并套,同额同坐,故又称“鸳鸯碑”。这种独特造型所隐含的意义是明显的:一是表达了她自己也要参加封禅大典的强烈愿望;二是以既成事实坚定唐高宗举行封禅大典的决心;特别是通过双额双座的形制,形象地显示出她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皇后,而是与皇帝共同临朝听政的“二圣”了。事实证明,武则天的这种做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咸亨五年(674年),唐高宗开始称为“天皇”,而武则天则改称为“天后”。同时,为了表示纪念意义,宣布改元为“上元”,并且大赦天下。

  突然发难,争得“亚献

  麟德二年(665年)二月,唐高宗车驾离京。行前,下诏令礼官、博士撰定封禅仪注。当年十二月,至泰山之下,有司进奏封禅仪注,“封祀以高祖、太宗同配,禅社首以太穆皇后、文德皇后同配,皆以公卿充亚献、终献之礼”。武则天却突然发难,提出“抗表”,公开反对这个仪礼,提出由她自己“总率六宫内外命妇,以亲奉奠”。由于封禅在即,不容讨论,所以,唐高宗随即下诏决定“祭地祗、梁甫,皆以皇后为亚献,诸王大妃为终献”。

  武则天这个“抗表”内容载于《旧唐书·礼仪三》,《全唐文》题做《请亲祭地祗表》。这是一篇闪耀着智慧光辉的短文。武则天通过表文,对唐高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现了极强的说服力。她表示,祭祀天地、祖宗,自然要祭祀父母。因为要“推尊先后,亲飨琼筵”,所以是不可以用男性大臣来进行典礼的。这样做,既违背世故人情也违背典章制度。而封禅仪注“其祭地祗之日,以太后昭配,至于行事,皆以公卿”的规定,那就更不合适了。既然男性大臣不可以参与祭祀女性祖先的仪礼,那么,祭祀唐高祖生母文德皇后的典礼,就只能由她这个儿媳、当今皇后来主持了,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也就说,武则天在承认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伦理和男女有别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不平等的男女观念达到了男女平等的地位,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禅泰山的皇后,而且还取得了仅次于皇帝的亚献地位。

  燕氏“终献”,抬升母权

  麟德三年(666年)正月的封禅典礼,用了三天的时间。第一天,唐高宗亲享昊天上帝于山下;第二天,封玉册于山上的登封坛;第三天,唐高宗亲祀皇地祗于社首山。第三天的典礼因以太穆皇后、文德皇后配享,武则天得以行亚献之礼,最后由越国太妃燕氏行终献之礼。《旧唐书·礼仪三》对此记载:“上亲享于降禅之坛,行初献之礼毕,执事者皆趋而下。宦者执帷,皇后率六宫以升,行礼,帷帘皆以锦绣为之。百僚在位瞻望,或窃议焉。”就是说,在武则天行礼时,由宦者手执锦绣帷帘将内外阻隔,武则天在帷帘之内,大臣随从在帷帘之外。“或窃议焉”,就是有的大臣在窃窃私语,评论是非。

  这里的问题是,原来定的是“诸王大妃为终献”,为什么改为燕氏一人行终献之礼了呢?显然出于她是武则天母亲杨家亲戚的缘故。从某种意义来讲,这种临时的变化,对于武则天通过抬升母权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是有积极作用的。燕太妃是唐高宗八哥越王的母亲。《燕太妃墓志铭》说她的母亲是隋朝太尉杨雄之第三女,也就是武则天母亲的堂姊妹。依照辈分算起,燕太妃是武则天的堂姨表姐,她们都服侍唐太宗而为嫔妃。因其性格温顺,对武则天又好,所以武则天对她也格外尊敬。二人相处极为融洽,在京的时候,武则天时时邀她聚会;离京以后,武则天又常常挂念着她,每到年终岁尾,还都有赏赐于她。武则天母亲荣国夫人死时,燕太妃离越赴京,亲至吊唁,不料病死在郑州传舍。唐高宗为其举行了隆重葬礼,特给鼓吹,陪葬唐太宗昭陵。武则天专门为她造了无量寿像,并撰铭文绣于座下。在太妃百日之时,武则天再次为她造释迦牟尼像一幅,又亲笔制铭于其座下,内有“弟子缅怀平昔,姻好特隆,今古忽殊,追怆何极”之句,表达了武则天与她之间的笃深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