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鼓励小学开设劳动生活体验和认知课程
今后,我省各地的小学生们有机会在课堂上学做饭、养花、修电器了。省政府上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到,促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衔接。小学开设劳动生活体验和认知课程,初级中学开设职业认知和劳动生活技能课程,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术课程。
对此,我省不少小学校长表示“举双手赞成”,因为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还要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省教育厅鼓励各校因地制宜,创新式地开设相应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怀念劳技课上教学生炒菜织毛衣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中小学均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包括一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但又与专门的劳动生活体验和认知课程有一定区别。
南师附小叠山路校区执行校长陶青春有30多年教龄,在陶校长看来,在小学开设劳动生活体验和认知课程,是对过于强调应试教育的一种纠正。“我记得十多年前我们学校有劳技这门课程,学校还专门买来了锅碗瓢盆,安排了专门的教师上劳技课,老师就在课堂上教孩子们炒菜、烹饪,很多同学是在课堂上学会煎鸡蛋的,还有老师在课堂上教女同学织毛衣,那时很多同学课间就在练习织毛衣、围巾和手套等。”陶校长动情地说,现在想起那段日子仍觉得挺美妙的,那时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实比现在的孩子强。
在南昌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段女士也对当年上过的劳技课记忆犹新,“我们在课堂上做风筝、剪窗花,用布条做布娃娃,可有意思了。那时候,学习没现在这么紧张,也不会有其他课程占用劳技课,这让我学会了不少‘手艺’。”段女士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平时她经常教女儿做手工,“以前学的很多知识都忘记了,但这些‘手艺’却都还记得。”段女士笑着说。不过,段女士也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生活体验和认知课程的形式应该更多、更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乐意上。
不仅教会学生求知 还要教会他们生活
我省要求,小学开设劳动生活体验和认知课程,初级中学开设职业认知和劳动生活技能课程,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术课程。对此,不少小学校长“举双手赞成”。
目前,我省已有小学率先开设了劳动生活体验和认知课程。南昌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都要上《开心菜园》课程,学校专门开辟了600平方米的菜园,邀请北师大研究生编写教材,还聘请了菜农,手把手教学生们种植蔬菜、了解蔬菜的营养等。“六七个孩子负责一块菜地,等到收获季节,他们可以把自己种的蔬菜带回家和家人分享。”该校校长余卫认为,小学开设劳动生活体验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今后养成正确的择业观。
东湖区城北学校副校长邹娟告诉记者,小学生每周都要轮流值日,负责教室的保洁。几位值日生的分工十分明确,有的在教室里扫地、拖地,有的擦黑板、整理书桌,此外还要清扫室外包干区(走廊、楼梯等)。“小朋友们打扫卫生时很认真,一张小纸片也不放过,但一些低年级小朋友由于自理能力较弱,经常打扫不干净,需要老师帮忙重新清理。”邹副校长说,小朋友们的劳动热情很高,做得不够好没关系,但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非常重要。
南师附小叠山路校区执行校长陶青春表示,她非常赞同开设劳动生活体验和认知课程,“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求知,还要教他们如何生活。”
鼓励各校因地制宜开体验课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邓弘表示,不少家长还是认为课本知识、分数能代表一切,往往以学习紧张为理由,“包办”孩子的生活,造成孩子从小轻视劳动,不愿意劳动,这对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都不利。因此小学教育应该从以知识传导为主,向培养学生能力、习惯为主转变。
“开设这一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让他们养成一些基本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增进他们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感情,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邓弘说。
“小学开设劳动生活体验和认知课程非常重要,但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而是要通过身体力行,让孩子在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邓弘表示,劳动生活体验和认知课程的关键是实践,而不是老师的“教”。
“我省将出台开设劳动生活体验和认知课程的指导意见,同时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特色课程。”邓弘认为,劳动生活体验和认知课程应该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课程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城市和农村可以区别开来,上课地点也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体验课程,包括做饭、洗衣、养花、除草、修电器、修自行车、做手工等,还可以是下田插秧、到社区捡垃圾等。
文/图 江南都市报记者廖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