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小学生的自杀率从小学六年级出现攀升
辽宁一名新高一女生在军训期间自杀的消息,淹没在近来人们对学生军训的质疑中。“军训”的标签让人们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今年以来,见诸媒体的中学生自杀事件已超过三十例,其中半数以上确定为初中学生。
这一数字似乎印证了《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的分析:中小学生的自杀率从小学六年级出现攀升迹象,最高的为初中。
自杀——一个原本就沉重的话题,和孩子联系在一起更是让人难以承受,在蓓蕾初开的季节,他们为何放弃了生命?
【他们为何轻生?】
吴静(化名)是一所地级市教师培训学校的心理学教师,曾多次介入当地中小学出现自杀事件后的心理干预。在她看来,一个曾经自杀未遂的初一男生颇具代表性,“那个孩子是在教室里跳楼未遂,被几个同学抓住了。他轻生的直接原因看起来是希望老师给他调座位没有成功,他认为今后三年都要和一个很难接受的同学坐在一起,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后来的沟通中,男生坦白,自己选择跳楼之前,曾在网上查过资料,甚至用相关的物理公式进行过计算——从教室跳下去,自己还能“存活三天,可以让他们都痛苦。”
“他们是谁?”
吴静感叹:“全都是他最亲近的人。”深入了解情况之后,吴静发现,孩子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很少和他沟通,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是简单直接的呵责了事。“很多选择自杀的孩子,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某一次作业完不成,或者受了老师的批评,但实际上都有长期积累的原因,而且可能是多种原因叠加造成的压力。”
她接触过一个有轻生念头的高二男生,“这个孩子把自己不愿意活着的原因归结为要升高三了,考试压力特别大。但他会说,他要在死以前,把以前欺负过他的人都杀掉。”详细了解之后,原来这些所谓“欺负过他的人”都来源于这个孩子的初中阶段,“考试的压力只是一个诱因。”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轻易地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觉得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体会不到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吴静说,“从小学开始,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让孩子和家长都长期处于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老师和家长的主要工作就是拿着剪刀‘修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用能让对方感受到的方式来表达爱。
吴静接触过的一个家长在替女儿写了18页生字后,抱怨“太难受了”,女儿回答:“知道难受你以后就少吵我。”
“我还接触过一个很特殊的‘跳楼’案例,就像开玩笑一样。”吴静苦笑,“两个初中的孩子吵架,男生把女生的校服扔到楼下去了,女孩子说:你给我捡回来,要不然我就跳下去。这个男生不去捡,女孩子就问旁边的同学,我跳下去能摔死吗?他们教室在二楼,同学说‘摔不死’。这个女孩子就从窗户跳下去了,摔折了两个脚踝。”
吴静觉得,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案例投射出的危险,是孩子会轻易把轻生当成一种手段。在家庭教育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忌讳谈“死”;而学校教育虽然有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的内容,但多是泛泛一谈。
“很多孩子在这个年纪并不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贵,没有完全认识到生命是个单程道,甚至会受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生命是可以有另一种形态存在或者继续的。”吴静说,“而且,成年人也做了坏榜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急匆匆的,在路上抢车、在十字路口抢灯过马路,往深里说,都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另一个让吴静印象深刻的问题,是一些学校在事件发生后的应对不成熟。
“有一个男生早上的时候在学校里跳楼,学校要保护现场,等公安机关勘察,当时正好是学生来上早自习的时候,一些孩子不得不从现场边上走过去,虽然有一定距离,但心理感受是非常强的。”而吴静最耿耿于怀的是,学校对孩子的遗体甚至没有遮盖,“后来有一个初一的女生就不敢去上学了。当时为什么不能给这个班级或者整个学校停半天课呢?没有人敢做这种决定。”
“还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教室里心脏病突发去世。学校一开始没有在意,他的座位空着,班级里每天发牛奶,还是发到他桌上。一直到有不止一个孩子开始做梦梦到他,怕自己也会死,学校才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介入,当时已经是事发后的第八天,太晚了。其实这种状况,应该是第一时间就介入的。”据吴静观察,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师多是兼职,小学是大队辅导员,中学很多是政治老师。这些每天忙于本职工作的老师们,虽然也通过考试取得了相关证书,但普遍缺乏实践,而且真的找上门去跟老师咨询的孩子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看起来很重视,甚至是团体参加考试,所有的班主任都拿到心理健康教师的证书,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很多孩子是不会去跟自己的老师讲这些事情的。”
学校更重视的通常是安全问题,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男生所在的学校,后来建新校舍时特意把教室的窗户升高,让学生难以攀爬:“这当然也是办法,但不是根本办法。”
【1】 【2】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