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32小时的手术”诠释了医生对生命的敬畏

26.06.2014  12:12

  2014年6月21早上9点到2014年6月22下午17点,32小时,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很平常,但是对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陈建屏、陈靖、陈松三名外科医生来说,却是极不平常的32个小时。在这32个小时里,医生给一名脑部同时生长动脉瘤、脑肿瘤等多处肿瘤的病人进行手术。当手术成功后,三名医生累得散了架,直接躺在了手术台边。(6月24日人民网)

  32小时的手术,是体能、心理的考验,是医术的胜利,更是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在医患关系有一丝丝紧张的当下,这样一台手术告诉我们的也许并不只是医术本身,还有病人及家属对医生的信任,有医生的坚韧与不放弃(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曾出现过心跳停止,被抢救回来),有高尚医德和医生对生命的敬畏。正因为有了那份敬畏,从而我们见证了生命的顽强。这本身是对生命的礼赞。

  在平日里时常曝出医患矛盾、患者伤医等事情,令人遗憾。不过,那台“32小时的手术”给医患作出了另一番注解。

  一则,不要过度放大医患之间的矛盾。现实中,医患之间确有一定的矛盾,但不要一叶障目,只见“医闹”、“伤医”以及医生拿回扣等,还应看到绝大多数医生对患者的负责,对生命的呵护。“32小时的手术”传递出了医生的良好职业操守,以及医生工作本身的辛苦,能不多给一些理解与支持吗?

  二则,对于现实中的医患矛盾,不要按下葫芦浮起瓢。坚决打击伤害医生的行为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也要有合理的渠道保障患者的权益,既要提高医生的医德,亦要对医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避免医生、医院过于重利而轻义。

  三则,生活中,很多矛盾是因交流不畅,甚至是误会而产生。医患之间的矛盾也不例外。笔者认为,我们非常有必要重视医生与患者两个群体的心理健康和交流畅通。如果医生的不良情绪积蓄太多,就难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与患者作积极的沟通,很容易被视为无医德并与患者关系紧张。这需要有情绪疏导和必要的休息放松。另一方面,有些病患因为疾病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甚至是产生心理上的疾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有些病患,不仅要作身体上疾病的医治,亦需要必要的心理疏导。这背后,迫切地需要改变“排一个小时的队,看病只用三分钟”的现状。

  “32小时的手术”诠释了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