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小贩的超牛广告创意 和苏轼互动炒作成卖点
古代《货郎图》,从画面中,我们似乎能听到古代小贩的吆喝声。
水浒好汉燕青,是一位在商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市井英雄。 资料图片。
本版撰文/刘黎平(除署名外)
好的广告语真是可遇而不可求,辞藻未必华丽,修辞未必巧妙,思想未必深邃,但就是能投人的耳缘,眼缘,一听就记住,一看就喜欢,记住和喜欢只在刹那间发生,然后又易于传唱。寥寥几个字,将这些人类的愉悦感和传播欲望全集中起来。例如《水浒》里的“三碗不过冈”。
宋朝多才子,商业也发达,才子和商业一结合,应该就有醒目的广告语。然而,最醒目的广告语,不是才子策划出来的,是由一个不知名的小贩喊出来的。
市井传奇:小商贩策划两季广告词引轰动
假如你是大宋王朝汴京街头一个卖熟食的小贩,每日里挑着担子在大街小巷经营生机,想要在这中世纪世界最大都市里赚一份好生意,你该拿什么来标新立异呢?你没有武大郎那样惊世骇俗的身材来吸引人买你的炊饼,也不能接近苏大学士苏东坡这样的创意文人,让他们为你的产品写诗作赋,只能靠着你的吆喝来吸引眼球和耳朵,你该吆喝什么呢?而且,就算有大才子为你写广告词,但那些广告词受诗词格律的限制,每一个段子至少有二十个字,念起来也稍嫌麻烦,不适合吆喝。
“亏便亏我也”
这可真是个伤脑筋的事。不过,大宋王朝的商业子民会演绎苏轼、陆游、李清照之外的传奇,他们的吆喝照样能创造商业奇迹。
据《鸡肋篇》记载,宋哲宗时期的京城里,有一个卖环饼的哥们,环饼是啥?我不知道,当时的汴梁市民也不太清楚,怎么才能推销给大家,这哥们有个创意,他的广告词里既没有产品介绍,也没说这东西有多么可口,或者能滋阴壮阳美容减肥,这哥们只是挑着担子,一脸惆怅地,长长地叹息:“亏便亏我也。”
好一个“亏便亏我也”,五个字,分明向市民喊出一种效果:哥吆喝的不是饼,哥吆喝的是一种宁肯亏了自个也要将好产品推介给大家的境界。好广告词点到为止,千万不要加上什么“挥泪大甩卖,最后三天”之类的累赘,每日里就吆喝着“亏便亏我也”这五个字,为什么亏,不作任何解释,留给消费者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亏的是什么?是产品太好但价格卖得太低?不解释,一切尽在吆喝中。
“喂,卖饼的,到底亏了你什么?买两个试试看。”汴梁市民怀着好奇心争相去购买环饼,一吃,果然不错,于是消费者也把这句广告词传开了:吃过那个“亏便亏我也”饼没有?还蛮不错的。说不定市民还会把它当成口头禅,在日常生活中吃亏之后,会模仿熟食小贩的口气说一句:“亏便亏我也。”广告语成了日常用语,那就是成功的标志。
分析小贩的策划心理,应该是将商家摆在受损者的地位,引发消费者的同情,在此基础上扩大销售量。
苏轼的食品广告词
这位哥们的心思还不止于此,他还会利用当时的社会形势和社会心理,为自己的买卖加码。当时有一位皇后被废,冷落在瑶华宫里。这哥们消息灵通,于是每天挑着担子在瑶华宫前晃悠着,一声比一声凄惨地吆喝:“亏便亏我也。”广告词里又增添了宫怨的色彩,成交量再度上涨。不过,这位小贩很快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开封府的人怀疑他是废后的亲戚,于是抓去审,倒没什么其他动机,无非想多卖两个饼,于是释放,但还是吃了一百杀威棒。
这哥们很快将以上事件炒作成广告,他策划出第二季广告词,每天挑着担子在街上一瘸一拐地吆喝:“待我放下歇则个。”让我放下担子歇一歇,为什么?分明是向广大消费者散播一个信息:卖环饼的那哥们被打惨了,大伙可怜可怜,多买几个饼。于是,“人莫不笑之,而买者增多。”此番博取的是同情。前后两句广告词,都将商家置于受损者的地位。而且,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有第二季承继第一季的味道,避免了单调,有连续感。
苏东坡会制作广告语,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例如他在海南的时候,为隔壁老妈妈的饼写的广告词:“纤手握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美女的纤纤玉手揉出来的好饼,用碧绿的油煎出嫩黄的饼色,让人艳羡。苏大学士用纤手引起想象,用色调引起食欲。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大宋王朝要设一个最佳广告词奖,非“亏便亏我也”的莫属,苏大学士的广告词稍嫌啰嗦,同时对普罗大众来说也难记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