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问题少年特别学校:有人曾坐办公桌摸校长脑袋

23.11.2015  11:42

  “特别教育”  让孩子们具备快速持久记忆力、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入校伊始,学生不能随身携带手机、游戏机,不能上网,不允许带零食,早起、早睡、练体能、军训、读书上课、一日三餐均共同遵守既定时间表安排;★ 入校六个月为一期,前三个月家长不能来探视,学生每周与家长通信一次,汇报学习情况,学员入校三个月后,家长方可与孩子联系或拨通教员手机与孩子通话;……

  调查动机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虽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此类问题仍未绝迹,每每出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会让人扼腕。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成为我国青少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如何让“问题少年”摆脱心理阴影、甩掉不良陋习、养成健康心理优秀品德,是各级政府、群团组织及社会力量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

  今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江西调研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司法改革,来到赣州市第11中学。这是一所公立特殊学校,以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心理、保障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为目标。孟建柱了解校情后指出,“对这些曾经走过弯路的孩子,要坚持以爱育爱,用关怀温暖他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重新回到人生正轨”。

  同样,在湖北省宜昌市,也有一所专门接收“特别孩子”的学校。10年来,不知多少“问题少年”走进这所学校,又带着阳光般笑容回到家庭。这所学校是如何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近日,《法制日报》记者专程探访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湖北宜昌。11月12日,5时45分。

  天空漆黑,雨丝缕缕。

  车灯雪亮,直射车前数米外的铁栅栏院门。院门右墙柱竖挂着三块铭牌赫然入目:

  ——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

  ——中共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支部委员会。

  ——国家关工委教育发展中心指定德育示范学校。

   特别学校

  门卫室小屋的灯光亮了。

  年过六旬的老李披衣出屋,手执钥匙打开院门大铁锁,拖开沉重院门。

  记者走进院内,见学员宿舍楼黑着灯,紧邻门卫室的食堂厨房灯光灿然,年过六旬的厨师长路师傅戴着老花镜在灶上忙碌,灶台上比人高的大蒸屉下白色蒸气冲腾。路师傅在这间厨房里劳碌十年,为数千名学生提供一日三餐。

  在互联网上搜索“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网站,可知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建于2006年,这所民办学校旨在培养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学校教育大纲制订了施行军事化管理和个性化教育训练的详细科目。这所学校于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发展中心指定为“全国德育示范学校”。

  6时30分,“嘟——嘟——嘟”三声长哨响起,一名值班教员喊了一声“起床”,各宿舍房间里灯亮,人影晃动。记者望见楼上有学生端着脸盆出屋,敞开的宿舍门内有学生蹲在双人床上层叠被子。学校教育训练处处长辛进锋带记者走进宿舍楼。

  这幢学生宿舍楼是一幢建造年代久远的老楼,楼廊狭窄、板门木窗,楼道外侧铁栅栏封住,楼道顶部横贯一根粗长的铁丝,上面挂满晾晒的迷彩服、长短内衣。

  “今天下雨不出操了,地面湿滑,我们怕学生早操跑步时跌倒。

  辛进锋正说着,记者在二楼楼道里看到几名男学生迎面走来,他们端着脸盆和洗漱用具去盥洗间,两眼迷迷糊糊地说了声“叔叔好”。这时楼下里传来女学员大声报数,有六七名身穿迷彩作训服的女孩子手端脸盆列队站立在楼道里。

  记者停步在一间男生宿舍门口,门内有六名学员和一名教员正在穿衣,教员床铺紧邻门旁。辛进锋说,每间宿舍都有一名教员与学员同住,主训教员和生活教员两人负责同一宿舍里的七八名学员,全天候陪伴这些学员完成全部入校课程,直至结业。

  走进这间宿舍,记者看见门旁内墙上挂有一个大大的电子钟,屋内倚墙立有6张双人木床,学生起床后将被子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木床上仅有薄薄褥单,没有枕头。

  辛进锋指着楼道里晾着的衣服告诉记者,入校学员按规定自洗内衣、内裤、袜子,洗完澡就要洗内衣,隔些天要洗迷彩作训服、刷鞋子,“学员们冬天也要用凉水手洗衣服”。

   特别的你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三楼楼道,五名学员站一横排,面向操场,十一岁的华华(化名)大声领读1080字的《弟子规》,站在队列头一个的是身高一米九零的豪豪(化名)。

  “会念、会背、会默写、还要明白全文360句每句的意思讲什么。”辛进锋对记者说,“这是学校对每个学员的要求,你可以随便找个学员问问”。

  华华来自北京,满脸稚气,身高不及一米四,却是个让家长、老师头疼的孩子,“我上课故意乱翻书、拍桌子、发噪音,老师把我书包扔出教室,我捡回来再坐到座位上”。

  16岁的豪豪坐在记者面前,双手抚膝,坐姿标准,他家在广东,这个戴眼镜的高二男生对记者说,“我爸爸妈妈说带我来旅游,可以锻炼一下,把我骗了,我特气愤”。

  乐乐(化名)今年15岁,与奶奶感情笃深,10岁前一直由奶奶带大,与爸妈一起生活之后,觉得他们不喜欢自己,“我爸说来宜昌是给我奶奶看病,把我骗来”。

  7时30分,早餐时间。

  学员们在宿舍楼门外列队,齐步行进走入食堂,站立在餐厅座位后听口令齐刷刷坐下,端碗拿筷进餐。今天的早饭是肉包子、绿豆稀饭和煮鸡蛋。

  记者环顾偌大的餐厅,人人专心用餐,没有交头接耳。餐毕,听口令起立,将各自面前座椅恢复原位摆齐,再转身列队走出食堂。

  “不够吃,可以再添,但不准浪费。”辛进锋在记者耳边小声说道。

  记者知悉,这所学校专门接收10岁至16岁的“特别”学生。然而,入校学生到底怎样“特别”,听这所学校教员介绍,他们可谓各逞“英豪”:

  有人坐在校长办公桌上,用手在校长脑袋顶上摸来摸去;有人将教员放在面前的水杯一把打翻在地;有人满地打滚;有人狂煽父母耳光;有人污言秽语、骂不绝口;有人痛哭不止、揪发狂嚎,更有人咬牙踢踹、扭打撕扯……“这些孩子生活能力差,行为习惯差,冲动莽撞,网吧唤不回,酒吧舞厅唤不回,浑浑噩噩,学业荒废,抽烟喝酒、结帮搭伙,寻衅斗狠”。

  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校长陈锋告诉记者,有的孩子一个月不刷牙,有的孩子被网瘾折磨得皮包骨头,有的孩子成天与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有的孩子花钱无度,还有的女孩子早恋迷乱,他们“不好学”“学不好”“不学好”,家长和老师劝告的话一句也听不进。

  “来我们这里,约有40%的孩子是被动由家长送来的,有的还是被家长采用强制措施送来的。”陈锋感叹,“单凭这一点,我们就与普通教育、普通学校大不一样。

  特别教育

  一册32开本、淡黄封面、146页的《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教育训练大纲》递到记者面前。这是2010年经过第二次修改的文本。这本教育大纲勾勒出这样的教学氛围:

  ——入校伊始,学生不能随身携带手机、游戏机,不能上网,不允许带零食,早起、早睡、练体能、军训、读书上课、一日三餐均共同遵守既定时间表安排。

  ——入校六个月为一期,前三个月家长不能来探视,学生每周与家长通信一次,汇报学习情况,学员入校三个月后,家长方可与孩子联系或拨通教员手机与孩子通话。

  ——入校学员学习军队队列动作,站军姿一小时不能动,学打军体拳,绕小运动场匀速长跑,小行军二三十公里,大行军六十公里,越野拉练走上千公里。

  有电视台记者来校采访,一群学员面对镜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承认,入校不久,他们无法忍受这里的一切,挖空心思谋划逃跑,因为:

  ——他们从没睡过硬硬的板床,从不屑铺床叠被,更别提把被子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儿”,把个人物品摆放整齐;

  ——他们从没洗过衣服,即使是女孩子,在家把更换的衣服随处一甩,更甭提刷自己臭鞋、洗自己臭袜,若有谁在家里扫过地,是因为家长许诺扫一次地给多少钱奖励;

  ——他们从没与别人一起洗过澡,更没用脸盆将兑好温热的洗澡水往自己头上浇;

  ——他们中多数人从不缺零花钱,成百上千元钱,要多少,父母都给,到这里,衣兜没有一分钱。

  华华入校伊始感受强烈,愤愤不平,“什么什么都要自己干,特别不习惯,这哪像人干的事儿”。如今已入校三个多月,这个心智早熟的小男孩告诉记者,他参加过一次大行军,脚打水泡却坚持走完全程,特别自豪。大行军前,教员为增加他的耐力,让华华与学员们去小操场跑圈,一次要跑三四十圈,华华跑完那感觉是——“天也转,地也转”。

  “虽然很苦,但锻炼了意志。”华华眼神坚定、像个小大人似地看着记者说。

  学员列队演练军体拳,豪豪排在队列第一名,无论出拳、挥臂、转身、跺脚、呐喊,招招式式有板有眼。

  提起入校前的状态,这个大男孩自我分析说:“我学习成绩蛮好,不知为什么做事拖沓散漫,觉得上课很无聊,尤其听不进大道理。”豪豪觉得那些大道理离自己的生活很远,没意思。来到这里,他学得也是“大道理”,但这里教授的做人做事大道理深深震撼了他,他领悟出该寻找怎样的快乐人生。

  乐乐的父亲忙于经商,母亲天天出门打麻将,乐乐特别叛逆,逃学成瘾,在外闲逛一个月都不进校门,老师找家长磨破嘴皮不管用。来宜昌三个多月,乐乐对记者说,“我们在这里经历了别的孩子从没经历过的事”。

  这个在父母眼里曾经桀骜不驯的男孩对记者喃喃道,“我长大了,是男人了”。

  特别的爱

  迷彩、军训、队列、出操、集体生活。

  眼见这里全封闭准军事化的教育场景,如果以为这里不过是一所军训学校,就难能洞悉这所学校的真正特色,校名中“阳光”二字与“少年”二字的组合,可谓传达出这所学校办校教育宗旨内藏的些许深意。

  杜义从部队复员走入这所学校,以为当教员不过是把部队军训那套做法搬过来教给小孩子,凭自己上过士官学校又在北京当兵五年的资历,这工作简直是“小菜一碟”。很快,这个当过“大兵”的年轻人倍感压力。

  “我在宿舍里不敢熟睡,怕学员半夜搞我。

  照杜义的形容,从全国各地来入校的学员可谓个个是“小炸药包”,青春期的叛逆性特别突出。记得有兄弟俩入校时发型呈爆炸式,染成紫色和红色,据说小哥俩给KTV看过场子。哥哥的个头比杜义还高。兄弟俩进校门觉得不对劲儿,弟弟抡手给妈妈俩耳光,父母二人惊恐地躲到杜义身后。哥哥对杜义吼叫“单挑”,吼着若打不赢立即放兄弟俩走。

  杜义三次放倒冲到面前的张狂少年,灭掉了对方的暴躁气焰。

  杜义记得,有个网瘾少年因父亲夜半拔了家中网线,这少年抄起家中菜刀,冲过去砍向父亲。妈妈不得不向儿子的舅舅求助,由舅舅带着两个表哥将失去理智的网瘾儿子全身上下用宽宽的透明胶带紧紧束住,打车数百公里送进校门……

  对教官来说,斗狠有术当然不算大本事,化解少年心中恶念恶习,让少年自觉自愿从善如流才为上策。

  “我们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要让孩子们具备快速持久记忆力、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陈锋告诉记者,建校10年来,这所学校教育训练大纲内容融入了每个教员用智慧和心血总结出的实践精华。 

  据这位校长介绍,教员要在每个学生为期6个月的入校生活学习期间24小时全天候陪伴,与学员同吃同住同操练同学习,手把手事无巨细地教学员如何料理好个人生活,观察学员思想波动并及时沟通交谈,诱导、劝慰、鼓励、批评,零距离、心贴心地关爱学员。

  学员走马灯似的一拨人走了又来一拨人,教员日日月月年年如此,有些教员难以坚持,辞职离开,留下来的教员心怀着对这份事业的敬重和热爱尽心尽力继续工作。

  爱的回馈

  下午时分,几位家长驾驶着宝马、奥迪车先后来到学校。

  记者在一间教室里与家长们交谈。这些家长有开美容店的、有做建筑业的,生意上的事情都很忙,难得脱身。

  陈姓父亲把15岁的儿子送进这所学校时的确找了个借口。眼下,他已经收到孩子写的两封家信,这位父亲说写得太好,却不敢相信是孩子的真心话。

  刘姓母亲的女儿已经在这所学校结业,她女儿曾经厌学,上课睡觉,考试作弊,跟老师吵闹,伤透了母亲的心。母亲读了女儿在这所学校里寄出的家信,感动得一塌糊涂,但并不相信女儿真会有什么改变。直到女儿扑到母亲怀里,哭着说“妈妈我错了,我特别想念书”,这位母亲仍半信半疑。女儿回家后生活起居规律,饭后帮家人收拾碗筷,自觉写作业,以前考试都是全班垫底,自返回原来就读学校,一下子考了班上第18名。对此,女儿还很不甘地安慰母亲,“别担心,我会考得更好”。刘姓母亲动情地回忆着,眼里噙满泪水。

  卢姓父亲是浙江温州人,来宜昌从事建筑业二十余年,口音都带有了浓浓的宜昌腔。他说自己给儿子零花钱多,招惹得一帮同学缠着儿子玩,儿子大方,父母也不在意,这位父亲有时一天就给儿子两三百块钱,直到儿子一次次夜深不归家,成了父母的心病。这位父亲听朋友介绍,又在网上查询,把儿子送到这所学校,期待儿子能在这里有所转变。

  孔姓母亲说自己儿子善良、内向、自制力差,儿子来这里后,她从儿子写的家信中知道儿子在小行军时偷偷吸烟被发现,手心挨了戒尺惩罚,但儿子认罚,说自己应当承担这个错误。母亲觉得儿子能这样认识错误,很让她意外。

  教员杜义记忆深刻的有这样一件往事:一位学生家长送孩子来三个月后非要探视,杜义觉得“火候”不够,因为那学员以前在家经常打骂爸妈。在接待室晤面时,杜义心有提防,没想到那学员进门就扑向爸爸妈妈,抱住爸妈号啕大哭,边哭边喊“我以前不是人,对不起你们”。在场的人都忍不住落了泪。

  女教员任燕平告诉记者,有个女孩子入校带来三个大旅行箱,打开后臭不可闻,全是没洗过的内衣内裤,她洗头就去美发店,从不自己洗头。待结业出校,这女孩子阳光自信,健康活泼,父母无比惊愕,眼前的女儿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记者从该校提供的统计数字中了解到:

  这所学校自2006年至2014年,结业学员总数为3829名,参加夏令营学员1020名;

  这所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宜昌至神农架310公里的徒步拉练大行军;截至目前,共有1928名学员参加徒步拉练,积累完成总数达12110公里的里程;

  这所学校每两年回访家长,回访结业学员达3100人次,转变学员成功率在85%以上。

  回顾建校历程,陈锋校长感叹曾经“非常艰难”,他告知记者,这所学校不久将搬离在这里创业的租赁地,转入独资自建的新校园,学员新校舍设计床位600张,比目前床位增添一倍。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闻知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的创业历程后,这位中国素质教育的倡导者说,“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是科学的”。他为这所学校题词——“幼儿养性,童蒙养正”。□记者 杜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