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昌南 抚去尘埃 王鲁湘携丝路遗珠华丽归来
提起中国外销瓷,不期然令人想到远洋帆船上那些满载的青白瓷瓶、碟、罐,它们杂厕于茶叶、丝绸、漆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之间,穿越重洋,散落在亚、美、欧各洲。2015年3月始,近千件遗落在海外的中国古代制造的瓷器正陆续回归中国大陆,策划、运作这个名为“归来•丝路瓷典”文化项目的是著名文化学者、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王鲁湘先生。
本月18日,备受瞩目的“归来•丝路瓷典”将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进行首展,此次参展的陶瓷珍品主要以景德镇明清外销瓷为主。这一次,王鲁湘带着这些漂洋过海、满身沧桑的外销瓷器回到景德镇,仿似带着“远嫁的公主”归宁而来。这些遗落海外数百年的瓷器承载了哪些动荡的历史,记录了什么样的故事,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凤凰网对话王鲁湘:“感谢多方发力,让"远嫁的公主"回家”。精彩的“归来•丝路瓷典”景德镇首展正在等待您来亲自解读。
对话王鲁湘:感谢多方发力让“远嫁的公主”回家
近年以来,《归来•丝路瓷典》项目遍访欧、美、亚、澳各主要国家和城市,通过各种渠道,陆续收集到从公元8 世纪——20 世纪初的中国外销瓷500 余件(套),涵盖了食具、茶具、咖啡具、陈设器、妆具、灯具等不同用途的器具,包括了青花、粉彩、斗彩、釉里红、单色釉、窑变釉、白瓷、青瓷、影青瓷、刻花、划花、印花等各种工艺手段,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外销瓷的面貌,其中不乏精品,甚至孤品。有些还填补了国内瓷器收藏的空白。
中国外销瓷——世界商品,天下之器!全球化五百年最早的最美的最普世化的物证。中华文明同欧洲文明第一轮碰撞交融时,为中国也是为东方赢得荣誉与财富的东方神器。
可惜,国内陶瓷界和美术界,对中国外销瓷的认识严重不足,公私收藏不成体系,研究和梳理零零碎碎,普通民众对外销瓷几乎无知。这种状况,有愧于为国争光的陶瓷前辈,也不利于对中国瓷器体系的学术建构。缺失了外销瓷的中国瓷器体系是不完整的。打个比方,官窑瓷体系是嫡子,万千宠爱尊荣在一身;民窑瓷体系是庶子,朴实无华任劳任怨最接地气;外销瓷体系就是家中唯一的千金小姐,远嫁时也是体体面面的,嫁的可是欧洲的贵族,但娘家的后人都不知道这个当年远嫁的公主了。
官窑瓷的工艺性最高超,民窑瓷的艺术性最鲜活,外销瓷的文化性最广博,三者各擅胜场,三分天下。合此三瓷,则中国伟大光荣优雅的瓷文化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整全的家族,三足而立的大鼎。
展览离不开各方的鼎力支持,在此由衷的感谢感谢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高位推动,特别是市委宣传部对于活动全过程的组织领导和精心策划;感谢承办方之一北京归来投资有限公司精选重器佳品,首展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实现了让远嫁的公主回娘家的梦想;感谢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江西美术出版社和瓷都晚报社的大力支持;最后还要感谢故宫博物院吕成龙、王光尧,深圳博物馆郭学雷以及李一平、黄云鹏、雷瑞春、何身德等专家对本次展览的专业支持。
各方有识之士,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应时而动,感风而发,乘势而为,借机而行,值此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雄图甫展之际,联袂而出,直击外销瓷这一中国收藏界的短板,挑动一个尘封百年的话题,让国人重温光荣与梦想,并沉思夕阳落山的悲凉。瓷运连着国运,瓷衰则国衰,瓷兴则国兴。新丝路的重启,或许也是新瓷典的重光?
中国外销瓷是强盛的中国留给世界的记忆,把一千年来输出到海外的丝路瓷器的一部分代表作品收集回来,回归到创作和制造它们的国度,回归到中国瓷文化的母体,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重光,让丝路文物复活,从它们出发与归来的循环中获得启迪,我们相信,归来的不只是物,还是魂;归来的不只是器皿,还是背后闯荡四海的故事。这魂,高贵而文雅,倾城倾国;这故事,荡气回肠,催人奋进。
展览日期:2016.10.18一2017.2.18
展览地址: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一号展厅
主办单位:
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组委会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
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北京归来投资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中国收藏家协会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江西美术出版社
“一带一路”古代外销瓷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收藏家协会
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组委会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北京归来投资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江西美术出版社
学术主持:王鲁湘
时间:2016.10.19.上午9:00一12:00
地址: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外销瓷:第一个扮演“世界商品”的商品
大航海开辟了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双方及其商贸方式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瓷器贸易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14世纪之后,中国的瓷器通过海运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瓷”,西方人认为是他们花钱买来的或通过贸易手段获得的,所以在西方的教科书或描述中中国瓷都叫“贸易瓷”。
中国外销瓷广义的概念,应指所有通过贸易方式和贸易渠道销往中国境外的中国产瓷器。从沉船考古与域外陶瓷考古的文物来看,唐代的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已大量外销,宋代外销窑口更多,主力转移到江西和福建。中国外销瓷狭义的概念,指明嘉靖后至清中期由景德镇生产(含景德镇供胎,广州上彩的广彩瓷)的专供欧洲和美洲市场的瓷器。
广义的外销瓷的生产和贸易的历史,贯穿唐宋元明清五朝一千年,从8 世纪到18 世纪。狭义的外销瓷的生产和贸易的历史,从明末到清中期,约三百年。当然,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也都有瓷器出口,甚至“文革”时期,还有景德镇国营瓷厂的瓷器出口创汇,这些也可以说是中国外销瓷。外销瓷的市场范围,从东亚到东南亚,从南亚到西亚再到东非、北非,从南欧的亚平宁半岛到北欧、西欧,从墨西哥到美国,基本涵盖了世界。因此,中国外销瓷是第一个扮演“世界商品”的商品。
遗落的“沧海明珠”:小瓷器记录历史沧桑
始于唐宋,盛于元明清,外销瓷曾经作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物化的载体走向全球、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仅景德镇每年输往世界各地的瓷器就超过100万件,中国外销瓷的数量无法估计,也没有统计,但有外国学者做过粗略的估算,明末到清中期,由欧美公司组织运输和销售的中国瓷器,应该有三亿件之多。这是“中国制造”最大宗的外销商品,是“中国制造”遗留在海外的最大财富。
中国向海外出口瓷有三个高潮:一、唐宋时期。这个时期出口量要小一些,当时受船体的限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遇上海浪、台风,九死一生。这个时期的瓷器出口主要是湖南的长沙窑。基本以生活用具居多,比如执壶、瓦罐等。二、金元时期。主要是福建德化窑及漳州窑、湖田窑。三、明清时期。主要是景德镇陶瓷出口。郑和下西洋打通了海上丝路,促进了对外贸易,茶叶、陶瓷大量出口,也繁荣了国内市场。这一时期出口量大,瓷器的制作也较为精美。并有一些是国外图样、图徽定制的。
不难看出,这些外销贸易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各个时期精湛的制瓷技艺,这其中,许多外销瓷中东西方艺术的结合,更是体现出了独一无二的美感。因此在业界,关于外销瓷,其文化及艺术价值正在被深入挖掘,尤其是在当今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其所蕴藏的独特历史意义,更是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海上丝路的一抹晚霞:明清时期的外销瓷
中国瓷器真正划时代的大规模,长时间持续出口是从明代后期开始的。明清时期,制瓷技法日益提高,瓷器品种极大的丰富,制瓷工艺水平达到了历史高峰,开始具备根据用户需要大规模的快速生产。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是对景德镇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瓷器不仅供国内各阶层人士使用,而且远渡重洋,销往亚洲、非洲、欧洲等不少国家和地区。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出口瓷器,秉承了中国人把一流优质产品拿来出口的传统,将中国民窑所能达到的最高质量瓷器出口到欧洲。从欧洲现存瓷器和新近发现的沉船瓷器可知,当时绝大部分出口到欧洲的瓷器质量远远超过一般的内销瓷器。许多外销茶具的瓷壁厚度不到一毫米,呈现半脱胎状态。无怪乎欧洲人认为中国瓷器是透明的,和玻璃类似。而且有一些瓷器精工细做,质量甚至好于同时期的一般官窑瓷器。景德镇市陶瓷历史博物馆的白焜通过对景德镇窑业遗址的考察也认为明晚期的内销瓷器和外销到东南亚的瓷器质量与外销欧洲的瓷器质量又“明显的优劣之分”。
大规模的瓷器出口欧洲和美洲贯穿了明代嘉靖年间直到清代末期,而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大量外销,也是传统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一抹晚霞,见证了中国这个有着辉煌过去的古老帝国一步步走向衰落,被历史无情抛在后面的悲惨历程。这个时期,中国对于欧洲的瓷器销售规模巨大。但是,除却艺术品位之外,瓷器外销中最丰厚的利润却是欧洲商人获取的。欧洲商人从接订单、到运输、销售,各个环节赚的钱,远远超过中国厂家仅仅在生产环节所赚的钱。中国成为西方厂家的打工仔。
跨越多民族、多宗教与多文化共同创造的载体
瓷器是人类第一个通过技术手段改变自然材料理化属性的工业制品,是19 世纪前最高精尖的科技产品,是天地间唯一融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的人工制品,是硬度、密度、耐磨度、光洁度最高的生活器具,是最早采用精细分工与流水线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器形、色彩、装饰、绘画最丰富多样的工艺品,是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并提升了人类生活品质的生活必需品,是美化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位的艺术品,是承载了东亚文明、西南亚文明和欧洲文明相互影响作用的“天下之器”。
肯定地说,世界上可能找不出哪样东西,能够像中国外销瓷一样,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多文化共同参与创造的载体。只有纵贯12个世纪,横跨欧亚两大洲,梯航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万国千邦的中国外销瓷,可以雄辩地证明习近平主席对丝路文明的高度概括,印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由于外销瓷要适应和满足异域文明在宗教信仰、生活习性、审美需求和实际使用功能上的种种要求,外销瓷在器型设计、题材选择、花样设计、工艺施为上,都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国内宫廷用瓷和民间生活用瓷的特点。其器型之千样百态,其花色之奇异缤纷,远远超过了国内宫廷用瓷和民间生活用瓷,为中国瓷器文化增添了灿烂的新章。
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绽放出炫目的光辉,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瓷器文化如果缺失了外销瓷这一华章,将大为逊色;丝绸之路如果缺失了外销瓷这一物证,其文明交流与互学互鉴的价值,也将无所依凭。
【人物简介】
王鲁湘:中华文化的坚守者 试探文人价值的知道分子
王鲁湘,1956年生于湖南,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历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凤凰岭书院院长。
2003年《新周刊》将其定义为试探文人价值的知道分子:以麦克风代笔及以荧屏代纸,借助纵横中国节目,他示范了一位学院派的知识分子通过电视向公众释放知识能量,转向知道分子的成长历程,这位电视布道者及他的知道分子同行们,从坐而论道转身与公众对话,共同提升着中国电视机中国传媒的思想品质与知识视野,试探出了中国文人价值最大化的另一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