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就寝时间不规律 儿童更易出现行为问题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让孩子乖乖上床睡觉无异于一场战争。但最近,科学家们提出了支持父母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新证据:研究发现,就寝时间不规律将使儿童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这项发表于2013年10月《儿科学》期刊的研究指出,就寝时间不定将打乱儿童的自然昼夜节律,导致睡眠缺乏,并因此阻碍大脑发育,使儿童在控制特定行为方面出现问题。而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3~5岁的学龄前儿童保障每晚11至13小时的睡眠,其他12岁以下儿童则需要每晚10至11小时的睡眠。
在媒体发布会上,该论文作者、伦敦大学学院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学教授伊冯·凯利告诉公众:“不规律的就寝时间和相伴而来的持续的不稳定感类似于乘坐飞机后的时差效应,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及其日常功能形成干扰。
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了10230名入选英国“千禧年队列研究”的7岁儿童的数据,这些数据分别采集于他们3岁、5岁和7岁时。其间,父母和老师将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评分。
数据分析发现,就寝时间不定现象在研究对象群体为3岁时最为普遍,平均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每晚都在不同的时间上床睡觉。5岁时,9%的儿童形成了规律的就寝时间,而当他们长到7岁时,每晚就寝时间仍不相同者仅占8.2%。此时,大多数儿童都会在每晚7:30至8:30之间就寝。
此外,就寝时间不规律或每晚9点以后就寝的儿童往往来自社会背景较差的家庭。
行为评分则显示,在幼儿期缺乏固定就寝时间的儿童具有更严重的多动倾向、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并更容易在与同龄人交往时遭遇人际问题。而先前刊载于《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期刊》的研究已经发现,在7岁前就寝时间不规律的年轻女孩更容易在数学、阅读和特殊知觉方面表现不佳。
不过,凯莉也指出:如果父母转而严格要求孩子按时睡觉,儿童的行为问题将可以得到改善。“看起来,就寝时间不定造成的影响结论是可逆的。一种可行的措施是将‘规律就寝’纳入医护人员的常规随访项目中。儿童的早期发展对其终生健康至关重要,此阶段的睡眠状况将对其生命全程产生连锁效应。因此,若把握这一契机对公众的家庭生活规律进行干预,便可以使孩子们终生受益。”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