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江西绿色崛起的美好未来

06.11.2013  14:32

  2月中下旬以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江西的生态足迹》(上、下卷)陆续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上架发行。这部60余万字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全景式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江西的生态发展变迁,忠实记录了江西探索绿色崛起的难忘历程。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这部作品很快在江西及全国各地引起读者热议与关注。一部关于江西发展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产生超出江西地域的关注,耐人寻味。而且,其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主题更值得关注。那么,这部作品创作背景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创作及出版过程?为此,记者专访了本书作者、刚刚参加完全国两会回到南昌的雷元江先生。雷元江称写书的初衷是在历史的回眸中——

   为当代江西生态发展著史意义重大

  记者:《江西的生态足迹》(上、下卷)这部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您从酝酿构思到创作完成,前后花费了整整5年时间。5年前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产生了创作这部作品的想法?

  雷元江:这部作品从酝酿、构思到完成创作的5年时间,恰好是我在省环保厅工作的5年。2007年6月,我从南昌市到省环保厅工作。无论是工作的专业领域还是地域广泛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尽快熟悉全省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我开始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内心逐渐产生了极大震撼。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江西,如何既加快发展,使全省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又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青山绿水,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深入思考、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这其中,围绕生态保护与建设,又是这一重大课题中的核心主题之一。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曾经滞后,一定程度上是受制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当今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进位赶超、备受瞩目之势,关键在于拥有并智慧地运用了绿色生态这一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态经济之路。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于是,我开始产生了创作记录江西生态变迁发展、探索绿色崛起完整历程作品的想法。

  记者:在重大题材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的创作内因中,更多的被人们认为是“源于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让您在工作之余用5年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

  雷元江:创作这部作品,旨在忠实记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江西人民矢志不渝、历经艰辛,在生态保护与建设过程中的足迹,完整再现江西在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不平凡历程。

  全面了解江西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历史,也就了解了江西探索与实践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不平凡历程;珍视如今江西的青山绿水,就是珍惜历届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人民经过锲而不舍努力取得的生态成果;呵护如今江西良好的自然生态,就是守望江西人民共同期待的美好未来。

  创作这部报告文学作品,就是希望读者心生共鸣——江西当今的青山绿水来之不易,应倍加珍视,在对历史的回望与对未来的展望中,共同开创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深刻发展启示录

  记者:《江西的生态足迹》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正式出版发行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引起江西及全国读者的关注。有专家学者评价,“《江西的生态足迹》既是一部江西的生态发展史,也是一部江西探索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启示录”。您怎样看待这部记录江西绿色发展历程的作品所产生的跨越地区的反响?这是否超出了您自己的原来预期?

  雷元江: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先天的基础性地位,赋予自然生态状况和水平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始终贯通于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重大发展命题。同时,社会史尤其经济发展史受到生态史的深刻影响,甚至在生态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将改写经济史的进程,这已成为不争的史实。

  抚今追昔,纵向发展的人类历史,生动展现了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唇齿相依、衰荣与共的深刻规律。放眼全球,横向展开的不同地域及各国发展历史,同样呈现出高度一致的共性。

  《江西的生态足迹》责任编辑称,作品生动呈现出的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衰荣与共、唇齿相依的辩证规律,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对全国各地区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具有普遍而现实的启示意义。有关人士在读完上下两卷《江西的生态足迹》后认为,这部6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呼应现实与记录历史,在对历史时空的回望与审视中,纷繁万物间的关联与规律清晰可鉴。

   文学与史料价值兼得的报告文学作品

  记者:《江西的生态足迹》虽为全景再现半个多世纪江西生态变迁发展、忠实记录江西探索绿色崛起难忘历程的报告文学作品,然而其启示意义已远突破一般地方史的局囿,使得一部地方生态发展史引起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关注,这既十分鲜见而又具有必然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在《江西的生态足迹》里,您如何实现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的兼得?

  雷元江:报告文学,无疑是最适宜再现历史真实的文学载体。

  但在实现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上,就是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一大难点,把握不好,则易落入“逐鹿者不顾兔”的窠臼。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兼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先生认为,报告文学创作要求脚要踩在现场,真人真事经得住当事人、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正如我在《江西的生态足迹》“前言”所述,半个多世纪时光更迭,江西山河的容颜殊迁、沧桑巨变,印证在蓝天大地与青山绿水之间。忠实记录江西的生态足迹,需查询的资料卷帙浩繁,要勘踏的实地千山万水,欲寻访的见证者甚多,资料收集与实地走访工作量巨大。为此,2008年初,在确定创作这部作品后,我邀请好友李甫华同志协助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实地走访等工作。《江西的生态足迹》这部作品能按照构思顺利创作完成,与他大量而坚实的资料查询、实地走访调研的协助密不可分。

  在具体创作中,我始终要求以文字符号串接起历史的元素,力求叙述客观沉稳、忠于史实,以期作品尽可能实现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兼得。(来源:江西日报 杨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