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少一些“阶段论”多一些迫切感
在恶劣的环境中,一味悲观无济于事,更不能化悲观为麻木,化麻木为习惯。我们更愿意在“平等”的环境里,让大家共同警醒,让“绿色”成为共识。
都说新年新气象,其实,元旦过后的“气象”一点也不令人满意。
昨天的省城,如果透过公交车窗扫视沿途,你会看到那些本来绘满蓝天绿地,写满诗意栖居的户外楼盘广告,都被一团雾气“雪藏”了起来。
回顾这一年,雾霾之下,人们先是习惯了埋怨呼吸困难,随即又习惯了与霾共舞,甚至还不忘拿能见度“幽默一把”。倒是云开雾散后的狂晒蓝天,让好天气成了绝对“头条”。这是现实,也是无奈:高曝光率对雾霾几乎形不成打压。对于昨天的济南,记者用“不见不散”来形容:城区“不见”,灰霾“不散”。从当天上午开始,污染指数一路飙升;下午13时,全国空气质量排名中济南倒数第一;下午18时,全省18个点位“爆表”,济南占13个。
面对雾霾,除了预警的“颜色”升级,就是预报员的一句“等7日晚间冷空气携大风来时,霾将逐渐消散”了。其实,在驱霾手段确实有限的当下,“盼着风来”几乎是全国的一声叹息。但人类把环境搞砸后的“没有能力收场”,总要算在“天灾”头上吗?
其实,风究竟能不能来,还得另说。我国科学家王开存在《科学》 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雾霾颗粒阻挡了太阳辐射,阻滞了大气升温运动,从而有加剧静稳天气的能力。简单说来,越是雾霾严重,就越没有风;越是没有风,雾霾就会继续累积。无风和雾霾是共生的,风,可以指望吗?
如果指望不上“风吹霾散”,那就“宅”在家里。专家却说,门窗虽然关闭,PM2.5颗粒还是能跑进屋子,和油烟气一搅和比外面还糟糕。于是,呼吸的“内忧外患”,成了人人都躲不掉的灾难。去年那句玩笑话很精准:雾霾让中国人“平等”了。不在同一片蓝天下,就在同一团雾气里,生死相依。
在恶劣的环境中,一味悲观无济于事,更不能化悲观为麻木,化麻木为习惯。我们更愿意在“平等”的环境里,让大家共同警醒,让“绿色”成为共识。当然,从共识转化为自觉并非没有门槛。看看周围,哪个不是一边大骂鬼天气,一边猛轰油门?似乎,环保就是别人的必须,自己的随意。“少开车多骑行”不但时尚,而且健康,这样的两全其美还要多少道理来铺垫?
无论怎么说,环保都是一笔最划算的账。生活方式不改变,就得由健康来埋单。同理,对于政府而言,环保不投入,医保就是个无底洞,更不用说交通拥堵、产业更新这样的后期成本了。其实,拿正被津津乐道的“兰州样板”而言,其亮点与其说是切断霾源的杀伐果决,倒不如说是“绿色产出”的优厚效益。在城市环保上,尤其是空气质量改善上,少一些“阶段论”,多一些迫切感,不仅是环境的压力要求,更是城市升值潜力的远景考量。当然,考虑到“外地污染物输送”的叠加因素,全国一盘棋的共同行动,更有现实必要。
还是那句话,摆脱对工业化的依赖,让“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回归生活态度,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城市的生存哲学。(评论员 肖明君)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