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冉:浙大44岁教授因病去世要缅怀更要反思

29.07.2015  12:28

  昨天,浙江大学许多师生的朋友圈都被刷屏了,大家一致关注的内容是浙大教授陈天洲。前天下午,浙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官方微信发出讣告: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陈天洲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7月26日9时25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逝世,年仅44岁。(7月28日今日早报)

  这位因病去世的教授,可谓自身科研实力优秀,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博学多识,在多学科取得成果。兴趣广泛,从营养学到心理学无不涉猎,并且精通。二是专注学术,不为名不为利。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科研与工作之中,自己在实验室的时间超过任何一位学生。三是具有同情心。陈天洲在病中还在不断进行公益活动,他还留下遗嘱,捐献全部个人遗产,设立“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陈天洲基金”,用于资助计算机学院在校学生。

  马克思曾说过,脑力劳动等于倍加的体力劳动。而知识分子是用脑过度的群。因此,知识分子的生命折损一般说来要高于普通体力劳动之人,再加上他们经常要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过劳死在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当中并不鲜见。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近些年已听闻两位教授因身患不治之症而不幸离世。

  逝者已矣,生者当反思。对于知识分子过劳死的现象,我们必须要引起足够的警惕,而不能任其蔓延。生命是人世间最高贵的存在,生命不仅在于厚度,也在于长度,因为厚度是建立在长度的基础之上的,无限制的透支生命来换取短暂生命的厚度,笔者认为并不可取。为了避免这种知识分子过劳死悲剧的再发生,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广大知识分子自觉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一种珍爱生命、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导向,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运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生命在于运动”。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体运动是内部运动与外部运动的统一。特别是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大脑更多的是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倘若外部机体不做相应的运动,整个生命有机体就会处于一种内外运动失调的局面,身体出现各种问题也会在所难免。

  二是要劳逸结合。即便是机器,也要通过定时或不定时的维护保养来保持其良好性能,更何况是人。对于人来说,短暂的停歇不是对于时间的浪费,而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工作,这点相信普通人对此都深有体会。就算是生病,也是一个短暂停歇,思考人生的良机。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他在疾病中,对于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获取了更多平时难以思考到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妨利用休息,甚至是生病的时间,多多思考下人生,思考下未来,以便下一步开展更好的行动,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是要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我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人的规律要合乎自然界的规律,这体现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上就是要顺应天时,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要早睡早起,这样人的学习、工作效率才能更好。另外,还要远离各种不良习惯,比如抽烟、饮酒等,因为这些不良习惯对于身体机能具有腐蚀作用而降低人体的各项正常机能,甚至造成各项疾病的产生。

  良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学术创造的最宝贵支柱,身体不再,又何谈科学研究。科研成果不是脱离人的孤立问题,它是人所研究的,而最终成果也是要对于人类有益的,而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即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科研主体的科研人员来说,要像爱护科研一样珍惜自己的身体,并且要注重自我调节,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去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