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篁岭:异地搬迁让古建筑焕发生机 保护之路任重道远

15.11.2013  01:07

婺源段莘乡东山村有栋是清末进士江峰青祖居,属市级保护文物,由于祖屋产权分散无人修缮的问题,房屋早已倒塌,现在只剩下“进士第”精美门头和断墙。而由于有文物保护的规定,该建筑无法实行异地搬迁保护,只能“自生自灭”。

婺源段莘乡东山村有栋是清末进士江峰青祖居,属市级保护文物,由于祖屋产权分散无人修缮的问题,房屋早已倒塌,现在只剩下“进士第”精美门头和断墙。而由于有文物保护的规定,该建筑无法实行异地搬迁保护,只能“自生自灭”。

人民网南昌11月14日电(秦海峰)江西拥有一大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资源大省。近年来,江西婺源篁岭景区以独有的产权收购,异地搬迁保护模式,在保持原有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对村落建筑和风貌进行规划、保护,提升古村历史文化内涵,让古建筑的生命得以延续,焕发新的活力。

婺源篁岭保护古建筑引起各方关注

婺源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中,徽派民居保留相对完整,这也为“中国最美乡村”赚足了欣赏的目光。但是,类似采光、排污、修缮 、产权分散等“先天不足”始终困扰居住者,很多村落古民居年久失修,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加之利益驱动,许多古民居变成商品被“贩卖”至全国各地,即使是受保护的古民居,不少房子早已空心化,屋内能拆的门片、花窗、花坊等木雕构件也被“肢解”拆卖,剩下不值钱的空宅任其倒塌重建。

古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怎样保护好古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一道社会难题,社会各界也一直在做着努力的探索。

今年10月25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古建筑保护专题节目,重点介绍了古建筑保护示范区婺源篁岭景区,一时间“篁岭模式”再次引起热议。

多元化保护 让婺源古建筑焕发生机

近年来,篁岭景区以独有的产权收购,异地搬迁保护的模式,在保持原有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对村落建筑和风貌进行规划、保护,提升古村历史文化内涵,从而让古建筑的生命得以延续,焕发新的活力。

婺源县许村镇文化站 “怡心堂”,就是篁岭异地搬迁保护的成功典范。“怡心堂”原是一栋古建民居客馆,在县域内徽派古建筑体系中有独特资源价值。

2012年‘怡心堂’花窗门片被盗,损失严重。现房屋后进木结构横梁断裂、‘牛腿’脱落、多处腐烂塌陷,如不及时维修保护,独特的古建资源将很快消失,而当地镇政府有意保护却无力实施。”许村镇党委书记吴革迁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说。

今年10月份,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许村镇政府达成协议,由篁岭景区全额出资,将许村镇政府文化站“怡心堂”,整体异地搬迁并修缮保护。政府资产权属不变,认养人拥有经营使用权。“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保护古建筑的模式,不仅能使古建筑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让古建筑得以保存。”吴革迁说。

怡心堂”的认养保护是婺源古建筑多元化保护的又一模式。在江西婺源篁岭景区,原生态的古村古貌令游客们竞相称赞,而这里的120多栋房屋,有40多栋是异地搬迁过来的。

应该说是整体异地搬迁保护,房屋的一砖一瓦,甚至整栋房子我们要做好编号整体搬迁,然后异地原样恢复。”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表示。

目前,这个项目被婺源定为古民居异地搬迁保护区,不管是原地古建筑,还是异地搬迁而来的古建筑,都得到良好的修缮管理并创造现实价值。

寻租婺源”或成为都市人时尚

婺源县清华镇花园村“九思堂”,建于1902年,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老屋备显沧桑,梁木腐朽,门窗油漆脱落。2009年,屋主江文昌建起新房,全家搬迁。

2010年下半年,客商吴志轩和两个伙伴来到花园村,看中了“九思堂”,决定租下这座老房子,将其改造成徽商文化度假古宅。

经过商讨,双方签订了租期40年的协议,吴志轩随后对九思堂进行修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前后花了80多万元。装修一新的“九思堂”在很多细节中融入文化元素,大到家具,小到地图、钥匙扣,都体现出婺源和徽商文化特色。

九思堂徽商文化度假古宅就是要让游客体验百年前徽商们精致高雅的生活,感受浓郁的徽文化氛围。”全新而又极具徽商文化特色的“九思堂”去年10月一开张,就受到国内外游客的追捧。

到婺源租老房子去!——“寻租婺源”,可能在未来成为都市人的一种全新时尚。

古建筑异地搬迁举步维艰 保护任重道远

目前,对古民居保护的探索也仅限于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对一些省市级古建筑保护,吴向阳则“爱莫能助”。

吴向阳认为,由于有国家文物法的约束,地方政府对古民居难以采取有效的保护方法。“国家希望将有价值的民居纳入文物保护,但县保、市保、省保文物没有足够资金扶持,而房屋拥住者也无意保护,大多古民居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吴向阳说。

在全国“每天消失300个村落”的大背景下,江西省诸多有着百年、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古建筑保护路在何方?“以开发带动保护,以保护促进开发”的“篁岭模式”以及其他婺源多元化古建筑保护模式能否成为中国古建筑保护的样本?本网将持续关注。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