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承之:平息峨眉山景区争端要舍大利取上法

01.07.2014  12:27

  29日,一度封山停止接待游客的峨眉山,又开放部分景区。但游客只能乘坐观光车直接到金顶,最经典的徒步旅游线路现在还没有开放。不少老百姓反映,峨眉山几十年来,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和塌方,即便有些小塌方,也能很快清理掉,不影响游客进山游玩。这次峨眉山封山,是因为峨眉山大部分农民都集体堵路维权。峨眉山景区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杜辉称,村民阻路和景区暂停开放只是巧合。(新华网6月30日)

  无论是暂停开放还是巧合,不可否认景区与当地农民有一些矛盾与纠纷需要用法律法规加以解决。而且这条路不能堵截,久不能通畅。

  峨眉山村民们阻路维权共提出了9点诉求。其中三大诉求包括:第一要返还林权证,林权证办好以后一直在乡里面放着,没有发下去。第二,景区的门票收入,要按20%的比例返还村民。第三,景区55岁以上村民要统一由管委会买保险。而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副书记吴万林表示,村民的部分诉求有悖政策,难以解决,当地政府已派出工作组加强宣传,而扣押村民林权证都是为了农民好。中国的景区,发了林权证的很少,大家都很谨慎。因为这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这次为了事件的平和解决,已经同意他们,给他们发。

  这是咬法还是咬人?如果咬法,那就按法律规章制度办,给这些农民一个说法。按这些村民们的说法,归村民所有的山林已成为景区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分享收益理所应当。而按景区方面吴万林的说法,咱们的考虑还是从农民利益保护出发。既然两者的出发点一致,那么为什么时至今日解决不了呢?最大的悖论是不发林权证,也是为了农民好。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这些农民不叫好呢?反而要与景区方面讨说法呢?难道这些农民吃饱了撑着没事干?

  从政策层面上来说,几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要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坚决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秩序。在理论上来说,政策与法规是不相冲突的,即使发生冲突,也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在实践上来说,这样的问题要早发现早解决,而不是采取压制林权证以及与政策相冲突的做法使事情复杂化,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久拖不决。按照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来说,先有这块地,再有这个景区,应该是这块地的主人说了算。而现在呢?改革后,主人说了不算,反而是后来居上的景区说了算,这怎么行呢?这样的变相改革是践踏农民的基本权益和合法收益。按地租理论,当地农民是可以与景区方面搞一定比例的利益分成。如果景区方面先搞了收购,就另当别论。

  由此来看,事不由人,乃是道不由人。只有开道顺法,才能息事宁人。这决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如果这样的事情解决得很好、景区发展越来越旺,那么大家都有好处。假如两方争执致使生意不旺,那么结果谁都没有好处。所以说,凡事从大处想、从大处着眼、从公而论,有长远的发展眼光,才不会发生这样的内忧外患。解决好峨眉山景区与当地农民的巧合之争,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舍大利取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