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再忙也要休息,领导干部别“太拼了”

17.08.2015  20:53

  复旦大学宣传部长萧思健突发心脏病,于8月8日凌晨骤然离世,享年仅48岁。就在发病的两小时前,他还在和同事开会讨论工作……几乎所有人对他的评价,除了“乐观,幽默”,就是“工作狂”。他的好友对他最后的劝诫,就是“别太拼了!

  萧部长的朋友圈一片哀挽的叹息。他共事和合作过的朋友都在互相提醒:“一定要好好珍惜身体”,“现在开始要加强锻炼”,“心情要开朗,该放的都放下”……

  过度操劳,默默承受压力,而致英年早逝,诸如此类的扼腕痛惜,于我们并不陌生。同样在沪上,去年年底,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亦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倒在司法改革第一线。噩耗不光悲恸了他的亲人,也惊痛了司法界,接近邹碧华的人,几乎众口一辞:工作压力太大了,他是为了司法改革“累倒的”……

  邹碧华、萧思健是同龄人,都是在不同岗位奋战的领导干部。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拥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同样在关键岗位超负荷工作,同样敬业爱岗且富担当精神。他们的飘然远去,透出某种更广袤的悲凉。当我们送走垂暮老者,固然也会心伤,但是而今我们越来越多地送走的,是正值壮年的邹碧华、萧思健们,除了伤心,还有惊心——这样一批风华正茂、清正有为的领导干部,正是共和国的脊梁。闻颦鼓而思良将,眼下的中国,利益多元,挑战频出,全面深化改革,除了靠中央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强力推进,还要依靠众多默默无闻的“邹碧华”们,在各个领域承上启下,善于开拓、勇于担当,逐一破解具体难题,这是中国改革的希望所在。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能够“一点一点往前拱”,正因为有众多“邹碧华”们这样的“良将”默默奉献。他们的突然离世,在一些领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真空”,令人无比痛惜。

  那么,对待不惜力甚至不惜命的他们,能否从观念上甚至制度上,给予一些更靠谱的人文关怀呢?对领导干部而言,不光要严肃、认真而富有创新精神地对待工作,同时也要严肃、认真而科学地善待自己与家人。拥有幸福的家庭,健壮的身体,以及积极向上的业余爱好,才能保证身心健康,延长工作时间,保证良性循环的工作状态。

  然而,在我们的领导干部中间,往往级别越高就越忙碌,越到节假日事越多,平时加班更司空见惯,很难有安心休养或是休息的时间和机会。

  尽管公众假期日益制度化,但这于很多领导干部却可望而不可即。公务繁忙固然是缘由之一,也不排除和某种思维定势相关:申请休假,或给上级留下“不求上进”印象。很多政府部门,上级不休假,下级也不好意思,使得带薪休假成了“纸上福利”。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曾建议,领导干部可以带头休假,这样可以传递一种安全和自信的心理暗示。领导休假了,行政系统照常运作,这恐怕也是落实法治远离人治的某种象征!

  所以,请关注一下身边的邹碧华、萧思健们,从制度安排上让他们有合理休息的可能,这不仅是为了他们个人的生命,也是为了工作得更长远,为了共和国这艘巨船,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