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被平均”呼唤缩小收入差距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2014年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情况。数据显示,2014年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969元,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表示,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
个人工资和整体平均工资之间有差异,不用统计专家来解释,老百姓能理解这个简单的常识。可是,既然知道二者之间的区别,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满心纠结呢?因为,除去统计数据可能存在误差的因素之外,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是:当前各地的收入在行业、部门、阶层之间差距过大,社会收入事实上的明显“不平均”,却要在统计上体现为“被平均”,反差鲜明难免感慨系之。
职能部门发布统计数据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准确、透彻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是为推动和改进相关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平均工资的发布,不能仅仅当作例行公事发布一下就了事,也不能仅仅当作体现发展成就的“数据秀”,深入发掘并充分利用平均收入排行榜的价值,要从推动社会发展中来实现。
平均收入数据的最现实意义,就是可以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归纳、梳理,发现收入差距的现实所在,为解决收入不平等提供借鉴和参考资料。从平均收入的统计结果中,可以了解各地区、各行业、各社会阶层的收入分布状况,可以分析出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分布状况。各级、各地政府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成果可以大有作为:可以帮助确立低收入群体增收目标,可以帮助梳理过高收入乃至暴利部门、行业并采取对策,可以帮助分析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主因,可以为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改革举措提供事实依据。
高度重视平均工资发布之后的信息应用价值,把平均收入的成果用来引导和促进“收入平均”工作,调整和完善公平、合理、和谐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让“纸间”的数据变现为更多“指间”的钞票,这样触动现实的统计和发布才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