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创新扶贫机制破解“脱贫致富”难题
分宜县和渝水区为原中央苏区县,是革命老区,在一些偏远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几年,我市集中扶持贫困村,取得阶段性成效,贫困村正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逐步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记者从市扶贫和移民办公室获悉,截至2013年底,全市贫困发生率为3.37%,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241元,较上年增长22.9%,全市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据了解,按照全国最新的扶贫标准,我市目前有2.597万农村贫困人口和35个贫困村。近年来,在以开发式扶贫为方针,构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 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的同时,我市立足扶贫对象,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径,力争到2020年,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如期实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目标。
近年来,我市扶贫攻坚正在悄然“变轨”。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我市以村为基本单位,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同步准确识别出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户数、人数,实现扶贫开发方式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把资金、政策和具体措施等精准“滴灌”到贫困对象身上。同时建档立卡,按照贫困人口识别工作流程,对全市贫困人口采取两公示一公告进行识别登记,并将贫困户、贫困村数据录入全国统一的扶贫信息管理网络系统。
面对贫困群众强烈的脱贫愿望,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业单位组建工作队定点帮扶贫困村,因地制宜为贫困村统筹规划、出谋划策、跑项争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时,从10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近1500名干部与贫困村的贫困户“一对一”帮扶。
精准的扶贫,带来的是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目前,我市已实现通往239个自然村的公路硬化,硬化率达到89.2%,其中22个村委的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农田灌溉基本得到保障;86.6%的村民喝上安全饮用水;村容村貌更加整洁,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居环境优化率达到75.5%。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扶形式上,我市转变帮扶思路,突破以往仅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帮扶形式,在贫困村开展产业帮扶,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输血”功能向“造血” 功能的转变。
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的扶贫对象,我市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发展1~2项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
如今,我市贫困村产业规模化趋势逐步形成,形成了高产油茶、新余蜜桔、食用菌、蔬菜、药材、苗木、西瓜、芋子、莲藕、家禽养殖等10余项特色主导产业。在“一村一品”的带动下,荒山荒坡激活了,变成了“金山银山”,农民腰包也鼓了,逐步摘掉了“贫困帽”。(来源:新余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