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崩盘疑云 谁最害怕艺术品市场崩盘?

10.08.2015  19:26
原标题:艺术品市场崩盘疑云 谁最害怕艺术品市场崩盘?

十几年来高歌猛进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今夏偃旗息鼓了,“崩盘”这个让买家、炒家闻之色变的词终于出现在各大媒体上。面对销售数据的大幅滑落,业内人士纷纷忧虑:中国会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一样,遭遇艺术品市场大崩盘吗?

中国艺术品市场缩水

今年7月底,艺术品分析机构artnet和佳士得相继发布了上半年的艺术市场报告。报告显示,已经连续4年超过美国、稳居艺术品拍卖成交额榜首的中国今年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大陆及香港)市场的销售额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具体而言,2015年上半年的成交额为244亿元,同比下降27.2%;成交量同比下降40%,成交率同比下降12.89%。截至今年6月,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已被美国反超,退居全球第二。更为紧迫的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就连这第二的地位也岌岌可危,因为有英国紧随其后,随时准备趁势赶超。

根据artnet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艺术市场报告,全球销售额同样不容乐观,同比下降了6%。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市场销售额大幅缩水。

除了中国以外,全球其他主要艺术市场(英国、法国、德国)均有小幅缩水,仅有美国逆势增长19%,但仍难改变全球艺术市场的总体颓势。

大量资本转投国际拍场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额下滑的同时,佳士得上半年的成交数字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根据佳士得在今年7月末发布的上半年销售报告显示,来自中国大陆的买家在其拍卖行的消费额同比增加了47%。

中国买家纷纷转投国际大拍,事实上,这一个趋势从今年春拍就初见端倪。3月,纽约佳士得举行的“亚洲艺术教父”安思远的藏品拍卖会吸引了大量中国藏家前往竞拍,中国收藏家刘益谦在现场拍到了一件“西藏十一/十二世纪铜瑜伽士坐像”。此后,在5月的纽约佳士得春拍上,华谊兄弟的王中军以1.85亿元人民币买下了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万达集团以1.27亿元买下了莫奈的《睡莲池与玫瑰》,而以4亿元成交梵高作品《阿利斯康林荫大道》的同样是中国人。

日本艺术品市场崩盘始末

如果中国艺术品市场崩盘,那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业内人士纷纷联想到日本。

上世纪80年代末是日本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日本富豪同样曾在世界艺术市场翻云覆雨,他们将当时的艺术品价格纪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87年,梵高的《向日葵》以3990万美元被日本保险业巨头购得,成为当时全球最昂贵的艺术品。此后3年,这个纪录多次被日本收藏家打破,直至1990年,梵高的另一幅作品《加歇医生肖像》以8250万美元成为新的全球最贵艺术品,买家是日本企业家齐藤了英。然而,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泡沫最终破裂,此后,日本国内艺术品市场缩水80%至90%,日本收藏家在世界舞台上集体退场。与此同时,世界艺术品市场也急剧缩水,特别是日本收藏家曾经一度热捧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领域,更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分析人士认为,日本艺术品市场之所以崩盘,首先在于忽视了本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吸纳能力,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高端市场被打开之后,没有促成购藏布局和价位合理的中端市场。其次,艺术品价格的瞬间暴涨与大批跟风者的蓄意哄抬,形成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导致大批中低档的西方艺术品也蜂拥而入,价格雪球越滚越大,以致至今无人接手。

谁最害怕艺术品市场崩盘?

许多藏友对于艺术品市场崩盘忧心忡忡,其实大可不必,长远来看,所谓的“崩盘”无非是一种大规模的调整,其目的是促使收藏意识革新,将大批不值得留下的东西淘汰出局,最终达到净化市场的目的。所以,目前看来最害怕艺术品市场崩盘的无非是那些花了高价却买来低价值艺术品的大藏家。

许多艺术品投资者被金钱迷惑,而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那就是:艺术家一生中所创作的东西并非都称得上艺术品。放眼全球艺术品拍场,许多创造天价的拍品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而人们争相抢购的,只是大师的名号罢了。若没有崩盘之忧,“大师”之名就足以成为炒家们吸纳资本的“如意金箍棒”,它要多大有多大。但如今,炒家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因为他们手中的金箍棒都快把天捅塌了,眼见中国艺术品市场前景堪忧,一些买家就开始取道海外,花重金购来一些有“国际大师”头衔的艺术品,以期保值,而有些大师的作品价格已严重缩水。

总而言之,“崩盘”二字仅限于资本市场,而懂得欣赏艺术品真正价值所在的藏友这次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了。